三少四壮集-傅斯年致王世杰函

今日两岸普设高等院校,造成大学毕业生素质低落,求职不易,社会问题孳生,希冀傅斯年之辈的人物,针对教育问题,出来振臂一呼。

1937年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西安事变」促使国民政府安内转为攘外,知识分子对国家建设尚未完成,莫不心焦如焚,特别是教育问题。当时傅斯年已将史语所迁到南京,并于1936年春移居南京,隔年兼代中研院总干事。而且在王世杰就任教育部长前,已经在《独立评论》发表〈教育崩溃之原因〉、〈教育改革中几个具体事件〉、〈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等掷地有声、切中时弊的文章。

5月18日傅斯年因胡适告知,时任教育部长王世杰因时局复杂,造成心中苦闷,郁郁不得志。隔日早上他又和北大同学段锡朋字书诒),两人曾经领导五四运动学生游行,后者曾是当时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主席,都是青年领袖中的佼佼者,时任教育部政务次长,襄助王世杰从事教育改革。两人谈完后,傅斯年更加感到忧虑,隔日写信给王世杰:

念我公入政府四年以来,对外交则力持不屈,以挽狂澜对内则排拒复古,以拄中流。至于和轸学界策行教育,又专能也。果公不在,诚恐今日各部学校已成私塾。去年日本之威迫,已拊降旗矣。虽历史上有数明德大臣,正身立朝,何多让焉,此则千秋自有定论者也。今虽众声喧呶,而公道自在。敬冀屏除倦怠,匡际艰难,国家之幸也。昨本拟请蔡(元培)先生出席中政会,书此主张,书诒兄 以为不必。又虽走陈意愿而未得便,谨奉旨以达。

可谓对王世杰寄以厚望,希望他在国难当前,坚守岗位,傅斯年和他中研院同事,一并予以大力支持。此实缘自王世杰于1933年4月21日,继朱家骅接任教育部长。时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各校师生爱国运动之余,多未能安心教学或读书,学潮时起,鼓动政府提早抗日。王世杰上任后,马上采取整顿措施,首先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接着谋求中央及地方教育经费的独立,使国立各校不再欠薪,安定教员的生活;停办水准过低的学校,严加考核、整顿;加强推行国语注音符号,促进国语统一运动;提倡科学、医疗、艺术及体育等专门教育,以期各方平衡发展;早在七七事变前,即密令各有名大学预作往后方准备,故日后各校内迁,得以损失减少,并迅速复课;督导故宫博物院将珍贵古物先由北平迁往南京,以至日后辗转从湖南迁入四川,由于筹备既早且密,古物均得保全无损。

以上这些措施,不但使得教育界恢复秩序,并争取到四年多的建设,与准备迁往大后方,对往后在抗战期间教育命脉的保存,学界与文物得以维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王世杰一生步入高峰的转捩点。可见当时的知识分子上下一心,共赴国难的决心。就像于右任挽傅斯年:「是子路,是颜回,是天下强者;为自由,为正义,为时代青年。」今日两岸普设高等院校,造成大学毕业生素质低落,求职不易,社会问题孳生,希冀像傅斯年之辈的人物,针对教育问题,出来振臂一呼。(原件正在旧香居墨韵百年‧抒写台湾」名人信札手稿展,展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