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澳无尾港「食源计划」奏效 尖尾鸭多了10倍

▲无尾港食源计划见效,尖尾鸭增逾10倍。(图/无尾港文教促进会授权《ETtoday新闻云》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地方中心宜兰报导

宜兰苏澳无尾港水鸟保护区1997年设立后,常因农民习惯投放农药毒死雁鸭产生观念对立,后来无尾港文教促进会决定试办以食物源(稻谷、碎玉米)在候鸟季前,投放在赏鸟精华区将冬候鸟留在保护区内,当时曾遭学术界质疑违反保护区不得人为干预理论,如今冬候鸟尖尾鸭数目已增加10倍,农民投药现象也改善。

无尾港文教促进会表示,食源计划操作区(城隍爷庙前)属水田性状,是冬候鸟栖息、觅食区,也是赏鸟的菁华区,但却是仍未征收的「私有地」,地主请领休耕转作补助计划,且不在水田内活动,善意的提供为候鸟渡冬地。

2008年促进会有感于恢复水田操作的思维,承租私有地(3分地)种植水稻,并招集马赛国小、文化中学生,一起为生态保育学习操作,本操作区创造的为栖地营造,采生态栽培为之,栽培过程不使用任何化学性产品

于四月份种植后不采收,并于8月份将根、茎、叶、果(稻谷)等,整地翻入土壤中,藉微生物发酵、分解,引发藻类、底栖生物(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等食物链的自然产生,再后观微栖地 (水稻操作区) 内,鸟种数量的差异性。

促进会表示,每月一次的鸟口普查年度工作,从促进会成立(1997年元旦)起,环保护区(含保护区内、新城溪口区外水田)的尖尾鸭数量都在20只以内,2008年冬候鸟季(10月至隔年3月)在水田操作区内的尖尾鸭数量爆增至130余只,这个意外是让人兴奋的。

2009年冬候鸟季,在水田操作区纪录到300余只尖尾鸭,2010至2012年也都维持在250至300只;2013年在操作区纪录的种类当中,以尖尾鸭为最大宗,花嘴鸭次之,小水鸭琵嘴鸭、绿头鸭鹭科等,另有稀客就是豆雁黑面琵鹭、还有一只不明鸭。

促进会透露,后续将关注到访的尖尾鸭其食物源与底栖生物是否产生连结,也将会利用过去经验建置与基础教育更紧密合作,结合乡土关环与生态保育,创造环境教育空间

▼无尾港稀客豆雁。(图/无尾港文教促进会授权《ETtoday新闻云》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无尾港稀客黑面琵鹭。(图/无尾港文教促进会授权《ETtoday新闻云》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