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阻升人民币要非常谨慎

社评

内需畅旺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飙涨等因素带动下,大陆5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年增率高达9%。不仅较上月大增2.2%,也高于市场预期的8.5%,涨幅是13年来首见。部分人士认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仍在低档的1.3%,还不足以构成通膨威胁,但PPI属于领先指标,通常比CPI早约1到2季,何况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将进一步助长PPI升势,加上CPI已连续走升5个月,物价上升趋势明显。

全球通膨压力恐难抵挡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涨势与全球景气复苏需求增加有关,而且目前处于复苏初期,方兴未艾的基本需求将持续一段时间。尤其大陆成长力道格外强劲,诸多预测机构上修成长率到9%以上,势必带动总合需求上扬,连带CPI也会被跟着全面推升。下半年大陆通膨威胁不能等闲视之,大陆官方动作频频,李克强下令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刘鹤强调必须特别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发改委及工信部等五大部会联合约谈重点企业严禁哄抬物价,就是为避免通膨失控。面对严峻物价情势,北京不敢松懈。

吊诡的是,当其他部会为防控物价上紧发条时,人行却出手阻升人民币。比如,人行罕见将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现行5%提高到7%,借由收紧银行体系的美元流动性,来提高境内美元资金成本以缓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人行旗下外汇管理局亦向17家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一次性发放103亿美元额度,创下QDII制度建立以来单次批准额度新高,等于变相鼓励人民币对外投资。人民币因而在短短13个交易日内就从6.37急贬至6.45,贬幅高达1.3%。

这些举动不太寻常。照常理推断,政府要压抑物价,就要管理好生产端的PPI,理应放手让人民币升值。特别是大陆作为全球大宗商品的重要消费国,当经济强力复苏时,由此衍生的大宗商品进口需求,一定更为强烈。人民币升值,正好可以压低大宗商品的进口成本,更要避免输入型通膨的发生,没道理在这个节骨眼上,还大动作干预人民币走势,压低汇价

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人行认为物价是可控的,通膨只是短期现象,阻升人民币不会对物价带来太大的拉抬效果。确实,6月初人行行长易纲出席陆家嘴金融论坛时曾表示,虽然下半年大陆CPI可能逐月走高,呈现前低后高态势,但全年平均涨幅还是可以控制在2%以下,基本上不存在失控风险。人行显然对于阻升人民币可能拉高物价的疑虑,先行施打预防针。

各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

不过,这一波通膨走势,并非单一局部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共同现象。全球这一波物价上涨,有需求拉动因素,更多来自大宗商品的成本推动。这类型通膨通常不易控制,也容易受汇率因素干扰,加剧物价波动。

若全球景气持续快速升温,人行调控人民币就要非常谨慎,过去几次成本推动型通膨带给全球经济的梦魇,历历在目。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的停滞性通膨、2008年油价飙升(最高逼近150美元)引发全球物价大幅上扬,随后爆发金融海啸,都是鲜明例证。

随着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各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已陆续升息,全球最关注的Fed动向,在最近一次FOMC会议,也释出鸽转鹰讯号,可能都会牵动接下来人民币走势,并让人行货币政策动辄得咎。背后原因不难理解,当资金大潮开始转向,人行阻升人民币的动作,效果将适得其反。一旦人民币出现类似2018年到2019年那段期间的大贬走势,反映在进口物价的输入型通膨,恐怕非常剧烈。当此通膨鹊起时点,汇率政策的选择必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