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思-国土计划应纳入农业权思维

图/本报资料照片

政府精心研议的「国土计划」,将土地划分为「国土保育区、海洋资源地区、农业发展地区,以及城乡发展地区」,希望导正过去土地使用乱象、避免土地过度集中和土地被掠夺致农场消失、农村地区丧失活力及农地破碎,以及农户规模偏小,缺乏规模经济优势等缺失。

该计划将农业用地划为「农一」和「农二」,最优良的农地划为农一,具有良好农业生产环境,或是农业发展多元化地区,可以从事较多元的农业活动画为「农二」,两者土地管制强度前者远大于后者,加以现行传统农地生产效率低,营农获利有限(一般农家平均年所得来自农业收入仅占总所得20%,其余须靠非农业收入及政府补贴救助维生),致使农地出售价格远低于非农业用地,且未来被划入「农一」与「农二」的土地,要变更作其他用途,虽非绝不可能,但程序势必较过去更为复杂和困难,致引发农民的疑虑和抗拒心理。

尽管中央主管部门多次说明,仍无法让农民安心,有地方政府为回应民意,呼吁中央主管部会应召开公听会、说明会,让农民清楚了解农一与农二的权益何在,以及农民是否有被公平对待。由于各县市农一、农二画设标准不一,例如屏东、云林将台糖地与公有地画为农一,私人农地全部画为农二,其他县市被划为农一的私人农地持有者纷纷要求比照办理,中央部会如何应对外界都在看。事实上,欧盟推动的《绿色新政》旨在避免土地过度集中、抢占农地、促进农业生态用地、促进世代更新,但同样遭遇民意乱流,推动备感吃力。

■转型生态农业,政府应拿出多元方案

云林县政府为彰显农民在确保粮食安全,营养健康,维护环境永续和植物遗传多样性的贡献,提出「农业权」主张,要求政府对农业做更完备的保护和补助,有效提高农民的收益和务农意愿。近年来,人们也越来越认知到落实农民权利的重要性,日本政府正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型农业直接支付补助金制度;英国官员也坦承在天然环境保护方面的许多问题,只能透过良好的农业来解决。

前述对台湾未来影响深远的贡献,属公共事务更是全民的责任,非属农民专责,农民若愿意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政府自当主动给予额外的奖励。例如英国透过永续农业激励 计划向农民和土地管理者提供报酬,鼓励他们采取或维持永续农业和土地管理做法。特别当农民为增强环境生态维护,实施有机友善生态种植(养殖),可能须降低放养量,施肥,用药等,进而影响到总产量及收益,政府理应予以合理补偿;尤其如何推动传统农业朝向生态农业转型,不能只靠补贴更需要有长远且完整的培训计划,技术传授,低利融资贷款和行销规划。赖政府对农业权应该予以重视,并集思广益提出具体可行的多元方案,而不只是堆叠式补贴。

■「农业为本,绿能加值」变调,农民难信服

事实上,农(渔)业权还包括政府须确保农渔民他们所赖以维生的土地、森林、河流和海洋以及市场等的优先使用权,农民应享有土地、种子、水、生物多样性和国家资源,以及社会保障、适当医疗照护和工作安全的保障。目前国内彰化、台南、云林部分地区,农渔民赖以为生的土地(国有地),正被光电业者所抢占,当地农渔民质疑赖政府并未落实「农业为本 绿能加值」,农地农用优先的承诺,致抗争一直未能平息。

土地是传统农业的生产根本,它是一种宝贵、稀缺的资源,没有土地农民就无法为人类生产足够的粮食。然而随着农业科技不创新与运用(如物联网、5G、电子感测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慧等资讯化、智慧化技术),已有不少传统农业升级为AI、气候智慧型、低碳绿能农业等,不仅降低对土地,能源及水土资源依赖,有效减少粮食损失,还能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能和农民所得。因应未来趋势,台湾究竟还需要保留多少农地?理想区位如何划定?产业如何做最适分配?如何鼓励移转?未来经费该如何配合投入等等,这些政府部门理应及早规划并纳入国土计划,对农民才有说服力,国土计划才能顺利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