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齐策一(1)

楚威王战胜于徐州

[原文]

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欲逐婴子于齐①。婴子恐,张丑谓楚王曰②:“王战胜于徐州也,盼子不用也③。盼子有功于国,百姓为之用。婴子不善,而用申缚④。申缚者,大臣与百姓弗为用,故王胜之也。今婴子逐,盼子必用。复整其士卒以与王遇⑤,必不便于王也。”楚王因弗逐。

[注释]

①楚威王:名商,楚宣王之子,楚怀王之父。婴子:即田婴,齐威王的小儿子,宣王的庶弟,封于薛地,号为靖郭君。②张丑:齐国大臣。③盼子:即田盼,田婴同族,齐威王时名将。④善:和善,此犹言喜欢。⑤遇:敌,犹言对抗。

[译文]

楚威王在徐州战役取得了大胜利,打算逼迫齐国把田婴驱逐了。田婴为此很惶恐,张丑对楚王说:“大王在徐州取得了大胜利,是田盼没有被重用。田盼对齐国有功劳,百姓愿意为他做事。可是田婴不喜欢田盼,却重用了申缚。对于申缚这个人,大臣和百姓都不待见他,所以大王才战胜了他。现在田婴如果被驱逐,田盼一定会重新被重用。他可以再休整全国的军队来跟大王相抗衡,一定会对大王不利。”楚王因此没有驱逐田婴。

齐将封田婴于薛

[原文]

齐将封田婴于薛。楚王闻之,大怒,将伐齐。齐王有辍志①。公孙闬曰②:“封之成与不③,非在齐也,又将在楚。闬说楚王,令其欲封公也又甚于齐。”婴子曰:“愿委之于子。”公孙闬为谓楚王曰:“鲁、宋事楚而齐不事者,齐大而鲁、宋小。王独利鲁、宋之小,不恶齐大何也?夫齐削地而封田婴④,是其所以弱也。愿勿止。”楚王曰:“善。”因不止。

[注释]

①辍(chuò):终止,停止。②公孙闬(hàn):齐国大臣。③不:通“否”。④削:分。

[译文]

齐国打算把薛地封给田婴。楚怀王听说此事后,大发雷霆,准备讨伐齐国。齐威王都有了取消封地的想法。公孙闬对田婴说:“关于封地的事成功与否,关键不在齐国,还在于楚国。我去劝说楚王,让他想比齐国更加想赏封你。”田婴说:“那么封地的事就摆脱你了。”公孙闬为田婴对楚王说:“鲁国、宋国已经顺从楚国而齐国却没有顺从楚国,这是因为齐国强大而鲁国、宋国相对弱小的缘故。大王只觉得弱小的鲁国、宋国对自己有利,却为何不憎恨齐国的强大对自己有害呢?如果齐国分割出一块领土给田婴,这就意味着削弱了自己的实力。希望大王不要阻止。”楚王说:“好。”因此没有阻挡齐王把薛地封给田婴。

靖郭君将城薜

[原文]

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②。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③,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注释]

①靖郭君:齐国大臣田婴,靖郭君是他的封号。薛:靖郭君的封邑,在今山东滕县南四十里。②谒者:靖郭君手下管传达的小吏。③阴:同“荫(yìn)”,庇护。

[译文]

靖郭君田婴想要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修筑城墙,许多门客都来劝阻。靖郭君命令传达员说,不要给那些门客通报。有一位齐国门客要求进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行了,多说一个字,就让我受烹煮之刑好了。”靖郭君于是接见了他。门客快步走到靖郭君面前说:“海大鱼。”说完转身就走。靖郭君说:“你不要走,可以把话说完。”门客说:“我不敢拿自己的性命来开玩笑。”靖郭君说:“我不怪罪你,请您继续说吧。”门客说:“您难道没有听说过海大鱼吗?用渔网捕不到它,钓钩钩不到它,可是一旦离开了水,蚂蚁都可以将它吃掉。同样,现在的齐国就如同您的水。如果您永久地得到齐国的庇护,就是再有了薛地又有何用呢?您如果失掉了齐国的庇护,即使把薛邑的城墙筑到天上去,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田婴说:“你说得很对。”于是就停止了在薛地筑城墙的打算。

靖郭君谓齐王

[原文]

靖郭君谓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而数览也①。”王曰:“日听一官,五日而厌之②。”今与靖郭君③。

[注释]

①五官:司徒、司空、司马、司士、司寇。计:登记钱、谷的簿书。听:管理,检查。览:视,察看。②日听一宫,五日而厌之:每天检查一个官员的事,五天就厌烦了。③今:犹即,就。

[译文]

靖郭君对齐威王说:“五官的簿书,必须得每天检查,而且还要多次察看。”齐王说:“每天检查一个官员的事,不出五天就厌烦了。”于是就把这些事都交给靖郭君去处理。

靖郭君善齐貌辨

[原文]

靖郭君善①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②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③,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主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④。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⑤?”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⑥,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⑦!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⑧,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⑨!寡人少,殊不知此⑩。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

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注释]

①善:喜欢,善待。②证:进谏。③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④藏:怀。⑤听:听信,听从。⑥过颐:面颊过长,耳后见腮。豕(shǐ)视:目视如豕(猪),下邪偷视。⑦独谓:其奈。⑧动:发,变。⑨一:乃,竟。⑩殊:绝。衣:穿上。

[译文]

靖郭君田婴非常宠信门客齐貌辨。但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所以门客们都很厌恶他。有个叫士尉的门客曾劝说靖郭君田婴赶走齐貌辨,但是靖郭君田婴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士尉拂袖而去。这时孟尝君田文也在私下里劝说他驱逐齐貌辨,没想到靖郭君田婴却大发脾气,说:“即使将来有人铲除我们这个家族,捣毁我的这个家业,只要能够对齐貌辨有好处的,我也在所不惜。”从那以后靖郭君田婴给齐貌辨上等的馆舍居住,并且派他的长子为他驾车,朝夕侍候他的左右。

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靖郭君田婴的异母兄宣王继承王位。靖郭君田婴和宣王合不来,于是就离开都城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地,齐貌辨也和他一同回到薛地。没过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田婴,请求回到齐国去拜见宣王。靖郭君田婴说:“大王既然这么讨厌我田婴,你这次去见他,岂不是找死。”齐貌辨说:“我本来就不求苟且偷生,所以请您一定要让我去。”田婴无法阻止他,就让他去见宣王。

齐貌辨到了齐国都城临淄,齐宣王知道了他来的事,满怀怒气等待着他。齐貌辨拜见宣王后,宣王说:“你就是靖郭君手下的宠臣,他事事都听信你的话?”齐貌辨说:“如果说宠爱那倒是说得不假,但听信却谈不上。当大王还是太子的时候,我曾对靖郭君说:‘太子的相貌不像仁义的人,下巴太大,目光像猪一样,下邪偷视,像这样的人肯定会违背正道。不如把他废掉,改立卫姬的儿子郊师为太子。’靖郭君哭着说:‘不行,我不忍心这样做。’假如靖郭君一切听信我的话去做了,现在一定就不会有今天的忧患了。这是第一件事。再说靖郭君到了薛地以后,昭阳就请求用几倍的土地去交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获得薛地,现在即使与后王合不来,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先王!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怎么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呢?’他又没有听从我。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叹,脸色都变了,说:“靖郭君对我的感情竟深到这种程度啊!我太年轻了,从不了解这些情况。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

靖郭君田婴穿上齐威王赐给自己的衣服,戴上齐威王赐给自己的帽子,腰里佩带着齐威王赐给自己的宝剑。齐宣王自己到郊外去迎接他,齐宣王一看到他就泪流满面。靖郭君到了朝廷之后,齐宣王就请求他担任相国。靖郭君田婴表示辞谢,不得已最后才接受了。七天之后,就又称病坚决要求辞职,三天之后齐宣王总算才答应了田婴的要求。

在那个时候,靖郭君可称得上拥有知人善用之名啊!由于自己可以了解别人,因此即使别人非议,他也不会怀疑半分。这也就是齐貌辨把生死置之度外、乐于帮人解除忧患、救助处于危难中之人的原因。

邯郸之难

[原文]

邯郸①之难②,赵求救于齐。田侯③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④:“不如勿救。”段干纶曰⑤:“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⑥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乘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注释]

①邯郸:赵都。②邯郸之难:指赵都受到魏军的攻打。③田侯:战国时齐国国君,即齐威王。④邹子:即邹忌,齐威王大臣。⑤段干纶:齐臣。⑥且:抑或。

[译文]

赵都邯郸被魏军包围了,赵国向齐国请求支援。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说:“我们去救援赵还是不救?”邹忌说:“不如不去救。”段干纶说:“不去救赵国会对我国不利。”齐威王说:“为什么这么说呢?”段干纶回答:“一旦让魏国攻下邯郸,这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呢!”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兵,说:“大军驻扎在邯郸城外。”段干纶说:“我所说利弊,不是指的大王这样的做法。我国去救援邯郸,而只是驻军在邯郸城外,这样就会造成邯郸既不会被攻下而魏国也不会有损失的局面。所以说我们不如去南边攻打襄陵,让魏军感到疲惫。邯郸被攻下而魏军疲惫,这样就让赵国残破而魏国削弱。”齐威王说:“好。”于是就派兵南下攻打襄陵。这年的七月,邯郸失守。齐军乘魏军疲惫的时候,在桂陵把魏军打得落花流水。

南梁之难

[原文]

南梁之难①,韩氏请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张丐对曰②:“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魏③,不如早救之。”田臣思曰④:“不可。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⑤。且夫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诉于齐⑥。我因阴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田侯曰:“善。”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

韩自以专有齐国,五战五不胜,东愬于齐,齐因起兵击魏,大破之马陵⑦。魏破韩弱,韩、魏之君因田婴⑧北面而朝田侯。

[注释]

①南梁之难:指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的南梁造成的危难。②张丐:齐国大臣。③折:转。④田臣思:又作“陈臣思”,即田忌,齐国大臣。⑤顾反:同义词连用,犹言反过来。⑥诉:告诉,此指求救。⑦马陵:地名,位于今河北大名一带。⑧田婴:齐国的大臣。一说为衍文。

[译文]

韩国的南梁处在危难的时候,韩国向齐国请求支援。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及时去救援韩国,与拖延一下再去救援韩国,哪种作法对我们有利?”张丐回答说:“如果拖延了再去救援韩国,韩国将会转移目标投奔魏国,不如趁早去救援他们。”田臣思说:“不行。那韩、魏两国的军队还没争斗到精疲力尽的地步,可是我们此时却去救援韩国,我们就会成了魏军攻打的目标,韩国却相对安全了,反过来我们会听从韩国的命令。再说魏国不攻破韩国势不罢休,韩国眼见自己的国家不保了,必定会跑到东边来向齐国求救。我们趁机私下里与韩国交好,稍微推延一下时间再去迎战魏国疲弊的军队,那么我们国家可以得到重视,想要的也可以得到手,名声可以远扬了。”齐威王说:“好。”于是就私下里把情况告诉韩国使者,并把他打发回去了。

韩国自以为有了齐国作为后盾,但与魏军交战了五次都没有取胜,于是就再次向齐国请求支援,齐国于是就派兵讨伐魏国,在马陵把魏军打得落花流水。魏国大败,韩国也衰弱了,于是韩、魏的大王借助田婴的力量归顺了齐威王。

成侯邹忌为齐相

[原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①?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②;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③。”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由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④,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⑤,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⑥。田忌遂走。

[注释]

①伐魏:此指齐伐魏救赵之事。②有功:指有战胜魏国的功劳。③曲:犹言不敢直接前进。④三战三胜:屡战屡胜。三,泛指多次。十金:二百两金子。金,战国时多指铜。⑤声威:声势威名。⑥验:证明。

[译文]

成侯邹忌担任齐国的相国,田忌担任齐国的大将,两人相处得很不融洽。公孙闬对邹忌说:“您何不为大王谋划去讨伐魏国?如果打了胜仗,那么这是您谋划的功劳,您可以立一个大功;如果败了,那么这是田忌畏缩不前,交战了却不敢拼死去战,没有勇往直前,遭受惨败,就会被诛杀。”邹忌认为很对,于是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击魏国。

田忌屡战屡胜,邹忌把这个形势告诉了公孙闬,公孙闬就派人拿着很多金子到集市上去占卜,说:“我是田忌的手下,我们屡战屡胜,威名震动天下,打算干建立国家的大事,是否能成事呢?”来占卜的人前脚刚走出去,邹忌就派人逮捕了这个占卜师,押到齐王的面前把占卜人的话告诉了齐王。田忌听到这事后,就逃走了。

田忌为齐将

[原文]

田忌为齐将,系梁太子申,禽庞涓。孙子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住。住者,循轶之途也①,击摩车而相过②。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住,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③,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④。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注释]

①循:顺。轶:车辙。②:同“辖”,车轴头上的铜键,使车轮不致脱落。③踵:至。④正:定。

[译文]

第79章 韩策二(2)第36章 楚策一(1)第88章 燕策二(1)第6章 秦策(1)第56章 赵策三(2)第44章 楚策四(1)第32章 齐策五(2)第63章 魏策一(1)第37章 楚策一(2)第27章 齐策三(2)第95章 宋、卫策(2)第39章 楚策一(4)第84章 燕策一(1)第74章 魏策四(3)第91章 燕策三(1)第90章 燕策二(3)第29章 齐策四(2)第42章 楚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65章 魏策一(3)第92章 燕策三(2)第88章 燕策二(1)第18章 秦策三(2)第83章 韩策三(3)第65章 魏策一(3)第88章 燕策二(1)第21章 秦策四(3)第73章 魏策四(2)第35章 齐策六(3)第57章 赵策三(3)第68章 魏策二(3)第44章 楚策四(1)第32章 齐策五(2)第45章 楚策四(2)第83章 韩策三(3)第16章 秦策二(5)第7章 秦策(2)第24章 齐策一(3)第46章 楚策四(3)第9章 秦策(4)第15章 秦策二(4)第82章 韩策三(2)第25章 齐策二第17章 秦策三(1)第59章 赵策三(5)第17章 秦策三(1)第86章 燕策一(3)第81章 韩策三(1)第25章 齐策二第69章 魏策三(1)第73章 魏策四(2)第47章 赵策一(1)第63章 魏策一(1)第43章 楚策三(2)第72章 魏策四(1)第63章 魏策一(1)第82章 韩策三(2)第79章 韩策二(2)第32章 齐策五(2)第30章 齐策四(3)第78章 韩策二(1)第58章 赵策三(4)第79章 韩策二(2)第15章 秦策二(4)第95章 宋、卫策(2)第73章 魏策四(2)第79章 韩策二(2)第66章 魏策二(1)第21章 秦策四(3)第67章 魏策二(2)第6章 秦策(1)第20章 秦策四(2)第24章 齐策一(3)第24章 齐策一(3)第7章 秦策(2)第65章 魏策一(3)第62章 赵策三(8)第49章 赵策一(3)第33章 齐策六(1)第1章 东周策(1)第77章 韩策一(3)第91章 燕策三(1)第55章 赵策三(1)第80章 韩策二(3)第14章 秦策二(3)第90章 燕策二(3)第6章 秦策(1)第2章 东周策(2)第21章 秦策四(3)第79章 韩策二(2)第22章 齐策一(1)第65章 魏策一(3)第36章 楚策一(1)第95章 宋、卫策(2)第21章 秦策四(3)第33章 齐策六(1)第67章 魏策二(2)第10章 秦策(5)第87章 燕策一(4)第33章 齐策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