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赵策二(3)

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①,鲲冠秫缝②,大吴之国也。礼服③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处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④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今吾国东有河⑤、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其燕、三胡、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

[注释]

①黑齿雕题:把牙齿染黑,在额头上雕饰。题,指额头。②鳃冠秫缝:鲤,一种体积很大的鱼类。秫缝,很粗糙的缝制。③礼服:礼法和服装。④去就:指舍弃和接受。⑤河:特指黄河。

[译文]

王孙绁就把王叔的话回来,禀告给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说:“我原本就听闻王叔病了。”于是就立刻赶往王叔公子成家,亲自对公子成说:“衣服,不过是为了穿着方便;礼仪,不过是为了方便行事。所以古代的圣贤都在考察当地习俗之后才制定合适的举措,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拟定礼仪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既对人民有利,又能使国家获益的政策来。剪掉头发,文身,两臂交错站立,衣襟向左掩,这是瓯越人的民风习俗。把牙齿染黑,在额头上雕画,头上戴着鱼皮帽,身上穿这粗拙缝制的衣服,这是大吴国的民风习俗。虽然礼仪和衣服各国各不相同,但是能够为了便利这一点却是相同的。这样由于地方不同,民风习俗就也会不同,情况也不一样,处理事情的礼制也会发生随着改变。所以圣贤的君主治理国家,如果有利于百姓,采取的政策就不能一成不变;如果可以方便行事,那么礼制就不强求划一。

“儒生虽然师从同一个老师,但是所奉行的礼法却不一样;中原地区虽然风俗一样,但是教化却也是不相同,更何况是偏僻深山中的民风习俗呢?所以对于民风礼俗的取舍变化多端,即使是聪明之人也无法统一;不同地区的服装,即使是圣贤之人也难以使其统一。偏僻的地方就会少见而多怪,孤陋寡闻的人喜欢狡辩。对于不明白的事情不要轻易怀疑,不同于自己的意见不要轻易反对,这样才能无私地求得真理。现在王叔您所说的,只是普通人的看法;而我所说的,正是要改变传统的看法。现在我们赵国的东边有黄河、薄洛之水,是和齐国、中山国共同拥有的边境,但是我们却没有水军在那里把守。从常山到代郡、上党郡一带,东面与燕国和东胡相邻,西面又和楼烦、秦国、韩国接壤,但是我们却没有骑兵部队进行防备。所以我才打算制造战船,招募习于水性的人,组织成水军,用来守护黄河与薄洛之水;改穿胡服,学习骑射之术,用来防守与燕、三胡、秦、韩四国接壤的边境。之前,先王简主不将自己局限于晋阳和上党,先王襄主又兼并了戎狄,攻取了代郡,以此抵御胡人,这是愚笨的人和智慧的疼都能明白的道理。过去,中山国依持着齐国强大的兵力,侵略我们赵国的国土,掳掠我国的百姓,把水引进来淹灌鄗城,假如不是祖宗神灵的庇护,鄗城早就防守不住了。先王对此非常愤怒,直到今天这个仇恨还没有报。现在穿胡服练骑射,从近处说可以守护上党这样的地形;从长远来说可以把当年中山的仇给报了。但是王叔您却先要固守中原地区的习俗,违逆先王简主和襄主的意愿,反对改穿胡服的策略,却忘了国家曾经遭受的耻辱,这绝不是我对您的期望啊!”

[原文]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①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

赵文曰:“当②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③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如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④。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注释]

①禄:福禄,福气。②当:随着。③修:遵循。④致意:说明意图。

[译文]

王叔公子成再次叩拜稽首,说:“我愚笨没能领会大王的意思,因此才敢说出那样世俗的看法。现在大王打算继承先王简主和襄主的意愿,并顺应先王的遗志,我今天怎能不支持呢!”公子成又拜了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了公子成一套胡服。

赵文劝诫赵武灵王说:“农夫辛苦的劳作以供养君子,这是治理政事的根本;愚钝的人表达看法,智慧的人加以决策,这是进行教育的方法;臣子不向大王隐瞒逆耳的进忠之言,君主不使进谏之路受到阻塞,这是国家社稷的福气。虽然我很愚钝,但是我依然想要竭尽自己的忠心。”赵武灵王说:“一个人如果意志坚定就不会被邪恶所扰乱,如果忠心耿耿就不会有什么过错,您还是直言吧。”

赵文说:“适应时势随合当地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款式有一定的常规,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纪,不犯错误,这是老百姓的职责。这三个方面,都是以前圣贤的教导。现在大王您对这些都抛弃不顾,去改穿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之前圣贤的教化,改变古时的章程,所以我希望大王要慎重。”赵武灵王说:“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言论。普通民众只是一味地沉溺于习惯世俗之中,而读书人总是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这两种人,他们只能谨守职责,遵守法令而已,不能高瞻远瞩,建立开创之功。而且夏、商、周三个朝代虽然服装不同但却能统一了天下;春秋五霸政教各异却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聪明人制订法令,愚蠢的人却被法令所制约;贤能的人能改革习俗,而愚笨的人却拘泥于旧风陋俗。所以那些受世俗礼法所约束的人,不能和他们交流思想;那些拘泥于旧风陋俗的人,没法向他们说明你的意图。因此习俗随时势而变,而礼法随着习俗的变化而变化,这才是圣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啊!接到国家的政令就马上行动,遵守法制而抛弃个人私念,这才是老百姓应该有的职责啊。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旧有的观念,真正通晓礼法的人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为自己着想的人不会兼顾他人,要改变时势就不能墨守成规,您就放心吧!”

[原文]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①。犯奸者身死,贼国者族宗。此两者,先圣之明刑,臣下之大罪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循其死。”

王曰:“竭意不讳,忠也;上无蔽言,明也。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

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劝。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劝者,虑径②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僻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僻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③。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其道,便④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⑤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⑥,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谓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⑦,非所以论⑧贤者也。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注释]

①贼:损害国家利益。②虑径:谋划起来简捷便当。③怒:通“孥”。④便:利。⑤多:赞扬。⑥易:轻浮,不庄重。⑦常民:老百姓。⑧论:衡量。

[译文]

赵造也前去劝诫赵武灵王说:“我不竭尽全力,隐匿自己的忠心,是奸佞之类的行为。以私利而损害国家,是蟊贼之类的行为。犯了奸佞罪的人,应该被处死,危害国家的人,也应当被灭族。有以上两种情况的人,先王明确规定要对他们处以极刑,这是我的大罪。我虽然愚笨,愿意竭尽忠心,不逃避死亡。”

赵武灵王说:“作为臣子的能够毫无保留的直言自己的观点,这是忠臣。为君王的不阻塞言路,这是圣明。忠臣尽忠就不躲避危险,国君英明就不拒绝别人进言。您还是说吧!”

赵造说:“我听说,圣人不违背民众的意愿而对他们进行教化,聪明人不改变旧的风俗而进行治理。按照民众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化,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成功;按照风俗而进行治理的人,谋划起来简单快捷并容易见功效。如今大王改变了原来的风俗、礼法,违背中原的风俗,改穿胡服不顾世人的反对,这不是教化民众而成就礼仪的原则。况且穿奇异服装的人心志不正,风俗怪僻会是民众产生迷惑。所以,君临一国的人不制定奇异怪僻的服装,中原人不效法蛮夷人的做法,因为这不是教化民众成就礼仪的原则。况且遵守礼法没有过错,学习礼法不会走向邪路。我希望大王三思而后行啊。”

第31章 齐策五(1)第24章 齐策一(3)第74章 魏策四(3)第45章 楚策四(2)第85章 燕策一(2)第67章 魏策二(2)第69章 魏策三(1)第1章 东周策(1)第94章 宋、卫策(1)第39章 楚策一(4)第13章 秦策二(2)第59章 赵策三(5)第13章 秦策二(2)第57章 赵策三(3)第36章 楚策一(1)第55章 赵策三(1)第68章 魏策二(3)第63章 魏策一(1)第8章 秦策(3)第75章 韩策一(1)第34章 齐策六(2)第32章 齐策五(2)第48章 赵策一(2)第9章 秦策(4)第56章 赵策三(2)第25章 齐策二第35章 齐策六(3)第38章 楚策一(3)第90章 燕策二(3)第50章 赵策一(4)第19章 秦策四(1)第85章 燕策一(2)第85章 燕策一(2)第62章 赵策三(8)第82章 韩策三(2)第94章 宋、卫策(1)第8章 秦策(3)第4章 西周策(1)第35章 齐策六(3)第95章 宋、卫策(2)第91章 燕策三(1)第47章 赵策一(1)第54章 赵策二(4)第8章 秦策(3)第89章 燕策二(2)第84章 燕策一(1)第13章 秦策二(2)第74章 魏策四(3)第3章 东周策(3)第88章 燕策二(1)第83章 韩策三(3)第2章 东周策(2)第79章 韩策二(2)第9章 秦策(4)第51章 赵策二(1)第63章 魏策一(1)第41章 楚策二(2)第53章 赵策二(3)第69章 魏策三(1)第67章 魏策二(2)第79章 韩策二(2)第73章 魏策四(2)第71章 魏策三(3)第68章 魏策二(3)第55章 赵策三(1)第1章 东周策(1)第86章 燕策一(3)第8章 秦策(3)第83章 韩策三(3)第37章 楚策一(2)第28章 齐策四(1)第84章 燕策一(1)第93章 燕策三(3)第9章 秦策(4)第23章 齐策一(2)第49章 赵策一(3)第64章 魏策一(2)第49章 赵策一(3)第79章 韩策二(2)第21章 秦策四(3)第95章 宋、卫策(2)第41章 楚策二(2)第30章 齐策四(3)第13章 秦策二(2)第59章 赵策三(5)第80章 韩策二(3)第91章 燕策三(1)第36章 楚策一(1)第13章 秦策二(2)第84章 燕策一(1)第87章 燕策一(4)第59章 赵策三(5)第95章 宋、卫策(2)第24章 齐策一(3)第3章 东周策(3)第60章 赵策三(6)第15章 秦策二(4)第93章 燕策三(3)第4章 西周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