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种极度珍稀鸟类升为“国宝”
日前,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正式公布,新增517种(类)野生动物,另有65种野生动物保护等级升为“国家一级”。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北京地区的鸟类中,青头潜鸭、勺嘴鹬、东方白鹳、栗斑腹鹀和黄胸鹀等5种极度珍稀鸟类,首次进入《名录》,并受到“跳级”保护,直接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宝”大熊猫为同一保护等级。
北京5种极度珍稀鸟类首次进《名录》
北青报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与1989年1月首次发布的原《名录》相比,新《名录》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在原《名录》所有物种均予以保留的基础上,将豺、长江江豚等65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国家一级;熊猴、北山羊、蟒蛇3种野生动物因种群稳定、分布较广,由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二级。二是新增517种(类)野生动物。青头潜鸭、勺嘴鹬、东方白鹳、栗斑腹鹀和黄胸鹀等5种北京地区极度珍稀鸟类,首次进入《名录》,并且直接跳过二级,被列为“国家一级”。
据了解,进入《名录》后,由于保护等级提升了,今后的保护资金、科研项目、研究力度等,都可以更多向这些物种倾斜。但是与此同时,进入《名录》也意味着过去这些年其种群数量岌岌可危。
例如,青头潜鸭是一种深水鸟类,素有“鸟类大熊猫”之称。2013年,它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2020年1月开展的青头潜鸭越冬期全国同步调查显示,全国仅记录到青头潜鸭个体1500余只。近年来,北京仅在房山大石河发现过青头潜鸭。
“跳级”保护有利于提升执法威慑力
如此濒危的野生动物,为何现在才首次进入保护名录?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上一版《名录》发布至今已有32年,除2003年和2020年分别将麝类、穿山甲所有种调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外,没有进行系统更新。在此期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不少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名录》进行科学调整不仅十分必要,且极为迫切。
以首次进入《名录》的黄胸鹀为例,其俗称“禾花雀”。2004年以前,黄胸鹀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的等级还是“无危”,2017年便升为“极危”,离“野外灭绝”只差一级。数量锐减的主因是,近年来它被人冠以“大补”的功效,过度捕捉用以满足口腹之欲。
“名录更新,意义相当重大。”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些年来,针对东方白鹳等部分未列入名录的珍稀动物,相关部门已按照国保一级的标准来开展执法和救助,但总归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今后它们实现“跳级”保护,更有利于保护资金和项目的倾斜,在执法时也更有威慑力。
40种北京地区鸟类提升保护等级
在新名录中,还有将近40种北京地区的鸟类保护等级得到了提升。鸿雁、阔嘴鹬、白斑军舰鸟新增为国家二级;白枕鹤、黑脸琵鹭等鸟类的保护等级从国家二级晋升为一级。此外,赤狐、貉、豹猫、狼等犬科动物也首次进入名录,为“国家二级”。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国相关部门将依法依规切实做好《名录》调整后的各项实施工作,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依照《名录》所列物种的自然分布区落实地方政府责任,确保其种群及栖息地安全,严防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及破坏栖息地行为。
同时,严格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禁止滥食及非法交易野生动物活动。做好《名录》调整的过渡衔接工作,依法规范猎捕、人工繁育、出售、购买、利用等活动,对已经合法从事相关物种人工繁育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做好指导、帮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此外,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科学认知,发动公众自觉抵制违法行为,支持保护工作,形成共同保护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