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震论坛》从限电看台湾政策思维 – 「专业」的死亡螺旋
在这多事之盛夏,当年金改革、前瞻计划的争议原本已暂时告一段落(或说是蓄势待发中),而当时序进入酷暑,那股热闹感原本仅被「灭香」与「减香」短暂的挑动而已,但却又随着离岸风电计划因环境影响评估而让外商主动撤案,于是人们讨论着前瞻到底哪里前瞻?小英政府的前瞻能否促使再生能源政策的落实?乃至于非核家园是否宛如海市蜃楼,或真的仅是供瞻仰与凭吊的神主牌?
或许,原本的争议在时间的经过下,也在于台湾百姓容易忘记的惯性(政治正确的应说是敦厚的民情;而这样的惯性到却也宠坏了政治人物的决策习惯),大家或许就可以暑气渐消。但,执政者万万没想到,「限电」的问题又再次激起人民对于政策决定的不满的情绪,也凸显出执政者在问题回应上似显捉襟见肘。台湾的政治,在颜色对立下,一方无奈地认为是歹戏拖棚、何时可以利空出尽、破茧而出;另外一方自然认为好戏连载、甚至已然响起反攻的号角。
然而,在台湾,没有左右政党之分,而颜色更只是外在包装的保护色。除了基本上都是资本主义导向外,更重要的是对于政策决定往往假「专业」之名、行专擅之实。而这样的操作「专业」、滥用「专业」,甚至在野时谩骂「专业」、在朝时玩弄「专业」,这些在在都会使得「专业」作为政策以及规范管制上应有的理性基础,慢慢的走向「死亡螺旋」。至于何谓「死亡螺旋」?在不同专业领域有其不同的定义,指涉的内涵自然也有其不同之处,但基本上都是指向整个体制、乃至于生命面对着巨大的风险、甚至趋向于瓦解。
因此,当我们回过头检视「限电」政策时,究竟「专业」提供了什么理性依据?还是这样的决定,更多的只是决策者「非理性」的「价值决定」?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数据指出公部门的限电,实际上对于电力的节省有限,但何以这样的决定能被制订出来?更不要说其中还传出要求台电必须花大钱(民脂民膏)去向业者买电(根本地违反市场交易机制与精神)?其中的决策理性又是何在?
这都还只是表面的问题,「限电」终将会过去,进一步应该要反省的是,何以执政者在野时强烈批判台电藏电,用几乎全然否定的态度质疑着台电对于电力的专业,更在非核家园的愿景中,画出了太阳能、风力、地热发电的想望,形塑出自己的能源政策。至于要怎么实现……「先做了再说」!但,前离岸风力发电业者的撤案,似乎就是一棒打脸的回应。
其实,这一棒的反应,也是其来有自,因为同样是面对开发案所应进行的专业环境影响评估,在制度运作下,先不论环评委员的专业性,光就早期开发案的观察,一些学者与环团同样以解构科学的方式来质疑、攻击科学(corpuscular approach),针对相关问题竞相指责作为评估依据的科学数据有着先天的缺陷与争议。例如,究竟哪些才是应评估的事项,在法未明定下(即便有环评法施行细则可能的补充),似乎只要其认为应评估而未评估的项目,就可以挑战环评结论的适法性、甚至是适当性。
更有甚者,可以在程序进行中,随时增加应评估的项目,进而导致程序的不可预见性、损及法应有的安定性。但这些也都在「环境保护」的大旗下被「欣然」接受,在政治正确的氛围下,鲜有学者提出质疑。当然,现在似乎更在于环评委员在程序进行中附加了这些义务,进而导致业者干脆退出,过犹不及,其实都是「专业」的问题。
此外,对于专业与专业间的可能冲突,其实也可见诸于前述决策的做成中。同样以环评法制为例,一些学者(社会科学)其实反对以风险规范的思维左右政策的决定,认为以影响评估作为基础,就代表着利益的交换,其中更质疑评估者立场的偏颇。可是,在同样的脉络下,其又主张应实践对于社会、人文等面向的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如此更贴近在地人民、使法律上强调的参与与透明可以真正被体现出来。
然而,这方面的评估何尝不是另外一种专业的判断,同样会存在着对于自然科学专业评估会有的专业率断,甚至操控可能的质疑(也就是何以你的评估才是专业、我的评估就是率断)。但是,这样的问题,却是笔者所认识到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在发展上的现况。
行笔至此,其实相对于批评执政者决策思维的争议,也就是法治的应有思考、甚至是宪法保障基本权的根本认识(举凡减香事件中的宗教自由、限电政策下公务员的工作权,以及环评制度中再生能源业者的工作权与财产权的应有保障),似乎都应了「法律服务于政治」的认识,也就是政策先行,法律只是工具,来合法化最终的决策。
另外,身为法律人这个专业,笔者更希望能检视法律人之于其应有的法律专业,究竟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何以此问?其实对执政者政策的针贬,是法律人应有的职志,而「说出真话,显明公义」,也正是法律人应有的初衷。然而,对于前述相关决策应有的批判,似乎很多学者选择「不语」、抑或是未有当初政党轮替前的批判力道。倘若法律人应有的专业也在政党轮替后有这样根本的改变,似乎也正好反映前述价值思维凌驾于专业的质疑,若此,「人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毁坏的城邑,没有墙垣」,那就真的折丧了「法律人」此一称谓的价值。
「尊荣以前、必有谦卑」。因此,决策者应有其谦卑之心,「专业」固然不应无限上纲、唯我独尊,使用「专业」的决策者更应小心谨慎。只是,面对政治人物一直以来的决策思维,「专业」,究竟带来规范理性、抑或是提供擅权的借口?在民主政治下,我们尚且可以透过选举(诚然,选民也必须自觉)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也是民主可贵与可爱之处,但对于「专业」,一旦使之落入死亡螺旋,当人民不再信任「专业」,其反噬、瓦解的力道,恐怕也是所有人应当慎思的。
时序也已进入「立秋」,秋高是否气爽?人民心中那份盛夏之气不知何时才能消解?但在解消之前,台湾在政策决定上的应有思维,更应好好检视与反省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