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基金最后的“探戈”兴也勃焉 亡也忽焉
分级基金“谢幕”的声音流传了许多次。眼下,或许是真的要说“再见”了。
作为中国式创新的“典范”,分级基金曾在2014~2015年创下巅峰期数千亿规模的耀眼记录,但在中国金融创新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它退出历史舞台的步伐也格外迅速。
根据资管新规要求,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分级基金将完成退出(转型)的步伐,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01
告别仅剩不到一个月
近期的基金公告中,有一类发布的格外密集。那就是分级基金终止运作、终止上市的特别风险提示公告。
以某公司酒分级基金的公告为例,该基金之A份额和B份额的终止上市日为2021年1月4日(最后交易日为2020年12月31日),份额折算基准日为2020年12月31日。
也就是说,该基金的各类分级份额,将按照今年末最后一天的基金份额净值折算成场内母基金的份额。
类似,有不少分级基金产品亦作了相近的时间安排。
更广义的说,今年以来,分级基金转型折算的步伐就没有终止,在相关法规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终于要正式和分级基金说再见了。
02
折算安排曾引发争议
尽管是在资管新规的大框架内,做出的分级基金清理整顿的决策。但分级基金历史上的“争议”或弱点主要诞生在普通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环节上。
分级基金自诞生之初有两个重要安排,其一是上市安排,弥补分级基金日常流动性不足;其一是折算安排,避免B份额杠杆率过高或过低,保持系列产品长期的“生命力”。
一方面,其杠杆设置,天然的导致了规模的顺周期波动,即牛市时资金大量流入博取杠杆收益,熊市时大量流出避免杠杆损失。
这一点对于场内原始投资者的利益尤其损失明显。
而其二级市场的B类份额常年高溢价,对应当时普通投资者的投资认知能力,导致折算时时常发生投诉和纠纷。
两者相结合,再叠加市场大起大落,或许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分级基金的黯淡退场。
03
变更投资方向
当退出不可避免,那么产品如何转型平稳过渡,变得更加有趣和引人关注。
目前,分级基金目前大都选择转型,转为LOF、指数、ETF联接基金等。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既能让投资者尽可能的贴近原有的投资方向,同时也维护了整个产业链的各方利益。
但部分分级基金转型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其他基金没有的安排,这些独特的举动,值得关注。
其中,比较有趣的安排是变更投资方向。
11月中旬,某公司证券公司指数分级基金正式公告转型,转型后变更为“XX中证精准医疗主题指数证券投资基金(LOF)”。
其跟踪指数也变更为中证精准医疗主题指数,与此前跟踪中证全指证券公司价格指数的方向差异较大。
基金公司做这个转型,显然经过了前期的深思熟虑,并历经修改基金合同有关事项的议案投票流程,整个过程并无问题。
但对于场内投资者而言,明晰其投资标的的变更,仍显得非常重要。
类似的另一家公司“深证TMT50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变更为“中证计算机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就更显有趣。
根据此前的转型方案说明书,跟踪的指数也从深证TMT50指数变更为中证计算机主题指数。
总之不论大转型还是小转型,对于投资者充分的信息提示十分必要,这也是目前这个产品最后时刻“走的体面”的关键所在。
04
基金经理亦作变更
还有一些安排,也颇蕴含深意,值得继续关注。
比如,基金经理的变更。12月3日,某公司生物科技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发布转型后基金经理变更公告。
新任基金经理是一名2009年11月加入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老将,曾任公司投资发展部数量化投资研究员、指数与量化投资部量化研究员、指数及增强投资部投资经理,现任指数投资部基金经理。
而离任基金经理也经验丰富,且仍在公司就职。
公告给出的离任原因是:因基金转型调整基金经理。
这样的安排是何道理呢?是公司内部规模、业务归并管理的需要,抑或是组织架构的调整,甚至是产品管理风格调整的先奏?
目前看,这方面的信息并不多,但值得投资者关注。
分级基金的告别或许是一次性。但基金创新品种的诞生和结束不会终结。这个行业需要建立稳定、长期、平稳的的退出机制。而好的退出过程应该如一首歌词写的:“分手(转型)应该体面,谁都不要说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