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 晋惠帝4大优点你无法超越!
▲被视为昏君代表的晋惠帝,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史上最专情的小皇帝了。(图/好读出版提供)
古代皇帝里,最常被台湾当代政治人物、名嘴和网友提起的,不是秦始皇、汉武帝或唐太宗这些「英明领袖」。因为大家普遍对政治不满,经常批评领导人,所以最常在媒体曝光的,是因为说错一句话、而被人们永远记得的──晋惠帝司马衷!
多数现代人的「历史冷知识」实在太贫乏。每谈到昏君,只会举他们中、小学时期听过的、以历史名言「何不食肉糜」传世的晋惠帝作例子。史书记载,晋惠帝司马衷当皇帝时期,天下发生饥荒,当大臣向他报告有许多人民饿死时,惠帝反问了一句:「何不食肉糜?」(所谓肉糜,是指把肉煮成糜烂的肉粥或肉羹之类的东西。)但天下昏君何其多,比司马衷昏庸十倍、百倍的在所多有,只拿晋惠帝来当昏君代表,对他实在不公平,让我不得不为他辩护一番,因为──晋惠帝并非昏庸,他只是智能不足!
史书称惠帝「为人戆𫘤」,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痴呆。一名智能不足的人接掌帝位,是家天下制度的悲哀,人民的不幸。但实际上,当时操纵政权,搞得天下大乱、导致西晋灭亡的,是皇后贾南风及其外戚集团。把民不聊生的责任归罪到惠帝头上,并不正确,因为他是无辜的、也是无知的!撇开被人们冤枉的「政治责任」这一块,晋惠帝其实有满多优点,举例如下:
第一,他不是「外貌协会」成员。老爸司马炎替当年十二岁的他安排了一个「恐龙太子妃」贾南风,他也甘之如饴,几乎到了两小无猜的地步(由此可见,贾南风如果生在今天,应该会是个很好的幼教老师)。
第二,他用情专一,而且是PTT(怕太太)俱乐部的一员;晋惠帝一生除了贾南风之外,没听说他宠爱过别的妃子──以今天的「普世价值」来看,怕太太是一种美德。
第三,惠帝虽然不聪明,但很有童真之心与好奇的科学精神。史书记载了他另一个「白痴」的故事。有一次他逛御花园时,听到青蛙的叫声,他好奇的问:「这些青蛙是别人命令牠们叫的,还是牠们自己高兴叫的呢?」古代不懂得关怀弱势的史家,认为这是白痴说的话,但在今天,老师和家长一定会称赞这个孩子有好奇心,未来是当科学家的料!
第四,惠帝司马衷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话说赵王司马伦灭了贾氏一族后,永宁元年(公元三○一年)正月干脆篡位,自立为帝(惠帝被尊为太上皇),但接着就引发「三王来朝」──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联合起来起兵讨伐司马伦。同年四月,仅当了四个月皇帝的司马伦兵败,跟孙秀一起被杀;惠帝复位。
但接下来,齐王司马冏「骄奢擅权」、「欲久专政」,再度引爆诸王大乱斗。在这一波波大乱斗中,许多忠臣、名士被牵连杀害,当中包括大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惠帝则成了诸王挟持的人质,到处颠沛流离。
「八王之乱」正乱得如火如荼的永兴元年(公元三○四年),轮到成都王司马颖掌权,骄奢日甚,目无君主。右卫将军陈眕与东海王司马越举兵讨伐他,挟持惠帝,亲征司马颖的大本营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侍中(高级咨询官)嵇绍随行(嵇绍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
司马颖派石超迎战,双方大战于荡阴(今河南省汤阴县,即岳飞的故乡)。讨伐军兵败,惠帝身边的官员和侍卫四散逃命,当时刀剑齐飞、箭如雨下,嵇绍却挺身挡在惠帝面前,力战而死,以致血溅帝衣。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列举的正气「样板」──「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前句说的是三国时代的严颜,后一句所指的,就是嵇绍了。大战之后,脸颊中了三箭却大难不死的惠帝,被石超部队俘虏,送往邺城。入城后,仆人替惠帝更衣,并打算清洗染血的衣服,惠帝却阻止:「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读之让人鼻酸。由此可见,惠帝真是一个念旧又有真性情的人!
「八王之乱」导致惠帝多次被亲王和军阀挟持,他人生的最后六年颠沛流离,不得安宁。直到光熙元年(公元三○六年),惠帝吃饼中毒而死(据传是太傅司马越下的毒手),在位十七年,享年四十八岁的他,傀儡人生终于落幕。
莎士比亚悲剧《马克白》第五幕,有一段主人翁马克白的著名独白,末段说:「人生不过是走动的影子。一个拙劣的演员在舞台上比手画脚,然后再无声息。这是一个由白痴道来的故事,充满声音与愤怒,毫无意义。」晋惠帝司马衷和他所经历的「八王之乱」,亦可作如是观。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好读出版《龙床上的中国:是的,就是你想像中的历代皇室荒淫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