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當心川普2.0衝擊全球減碳

美国总统当选人川普。美联社

全球暖化是一个全球高度共识且真正需要共同合作面对的难题,这不仅仅是个环境问题,更是深深影响经济、社会与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但川普上台后,对抗全球暖化的共识,走向分歧,企业必须重新调适。

对抗全球暖化,本来就不容易,即使个人有减少排碳的意愿,但是机器、工具、能源、制度的面向却有重重的用碳惯性;全球暖化背后的制度性挑战,即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排碳行为已深度绑定,导致转型的复杂性与难度居高不下。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秘书长指出,富裕国家在运用环境或永续创造出不平等的新壁垒。这种现象与巴黎协定中强调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CBDR)原则是相违背,因为较贫穷的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资源、技术和能力上无法与富裕国家抗衡,却必须面临同等甚至更高的压力以满足国际要求。知易行难,这种不平衡导致世界各国在永续发展制度上呈现不同的广度与深度,国际贸易与供应链因此无可避免地受到连带影响。

美国再次由川普主政,对全球气候政策的影响不可忽视。根据Carbon Brief的分析,到2030年,川普团队的政策可能导致额外排放40亿吨的二氧化碳,几乎相当于欧洲和日本的年排放量总和。国外近期报导亦指出,川普未来可能会采取一系列不利于减碳的政策,包括允许更多页岩油气的钻探和采矿、重新允许出口液化天然气、取消加州更严格的污染标准,以及撤销对石油和天然气业的甲烷排放费用要求等。这些政策将对原本已取得的减碳进展造成显著冲击。

同时,美国内部的反永续情绪也在上升。例如,德州及其他十个由共和党主政的州对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如贝莱德、先锋集团及道富银行提起诉讼,指控其透过机构投资者影响力推动ESG政策,进而擡高能源价格,损害经济利益。此外,美国证管会本应于今年中生效的气候揭露规则也因遭遇广泛反对与法律挑战而暂缓生效,川普就任之后在这方面的进展恐怕会进一步放缓,甚至不排除有出现倒退的可能性。

川普政策对《通膨削减法案》中支持气候创新科技的部分,也有可能削减或延缓批准,并全面扩大对化石燃料的支持。这一改变将直接影响到气候前瞻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而这些技术原本是推动全球减碳进程的重要支柱。

根据麦肯锡的《电池价值链》报告,目前现有的技术能满足九成的脱碳需求,但最大问题是这些技术尚未实现规模化、商业化。要实现大规模部署,需要公共部门提供风险分摊机制,降低资金成本,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入,若缺乏稳定的政策支持,这一进程将面临巨大阻碍。

美国气候政策的转变不仅影响国内,还将对全球其他国家的气候目标与法规设定带来不确定性,进一步放慢全球原本应加速的净零进程。相比之下,欧洲在永续发展上的步伐则显得更加坚定且高标准。欧盟还于今年通过企业永续尽职调查指令(CSDDD),要求企业审视其全球供应链,确保上下游合作伙伴行为符合永续标准。这些政策无疑为全球永续发展提供了典范,但也对非欧盟的出口导向的众多企业带来合规成本的增加与更大的挑战。

大型经济体间不同的永续步调,对全球市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凸显了推动永续发展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在不同市场间营运的成本与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如台湾,需要迅速适应这种变化,提升弹性以应对不同的合规需求。政府与企业必须展现永续韧性,及早制定策略来应对国际间政策分歧带来的冲击,并积极寻求新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