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从日本经验看台湾房市的「金钱游戏」
今(2015)年7月27日中国上证综合指数骤跌8.48%,跌至3725点,为2007年2月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此外,人民币连3天骤跌后,上证指数开始出现下挫,8月11日上证盘中跌逾3%;接着,8月25日上证指数又急跌逾7%,失守3000点关口。
台湾股市则从万点行情以来,连续下跌,在破8000点大关后,也受中国上证急跌走势影响,于8月24日盘中重摔583点,之后,政府出手救市,缓步在8200点盘整。至于汇市表现方面,9月8日在中央银行全力抢救出口下,新台币兑美元汇率罕见地贬破33元大关,终场以33.003元作收,创2009年8月以来新低。
最近台湾股市跟中国股市的表现,像难兄难弟般,连房市表现也异曲同工,在政府祭出一连串打房措施下,都出现急冻的走势。 中国大陆自从改革开放后,经济出现了30多年的好光景,就房市表现来说,因为供不应求,其中一线城市尤为「红火」,往往楼盘甫一推出就出现排队人龙,一开市更是立即被抢购一空,于是投机炒风四起,终而引来中国政府的限购令、限贷令等一连串的打压措施。 房市抢手,盖得再差的楼盘都卖得动,惟一旦房市走疲,就会出现去化困难的窘局,一如台湾;然而,中国较特殊的是可以经由户籍解禁与否来控制余屋去化。 台湾房市曾经过不少大起大落的循环,促使建商在近10年盖的房子品质大幅提升,加上产品区隔策略,所以在这波政府打房的政策中,还能保有因应能力,分别就购屋族群的不同需求,如高总价豪宅与低总价产品、小宅等,推出不同的商品应市。 反观,大陆房市因改革开放才经历一波高速上涨走势,开发商在盖房子的质感上,仍远远落后台湾,即使是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有些好宅(豪宅)出现,但大多数的二线城市和内陆城市,毛胚房的品质始终不够理想。 前一阵子受邀到中国大陆三亚地区,参加由南方报业集团主办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5届年会」,主办单位希望我从「房地产企业产品反复运算与升级」的角度来演讲,并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房市提供建言。 最初拿到题目,还真不了解「反复运算与升级」的用意是什么?一再追问之下才搞懂,大陆开发商想了解台湾建商如何盖出永续的建筑,且在建筑的质与量上都能积极提升的关键。 演讲一开始,我从日本、台湾与中国的「三十年顶峰论」来看三个国家的经济与房地产。首先就日本来说,从1960到1990年代,30年间每年约10%的经济成长,创下「日本战后经济奇迹」和「日本第一」,确实令世界刮目相看。 惟其后日本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即G5集团)财长以及中央银行行长,于1985年9月22日签订《广场协议》,当时1美元等于250日币,及至1986年5月,美元对日币汇率突破160大关,到了1987年,美元兑日币更达120高峰。日币大幅升值的结果,导致地价连续5年呈现15%大幅上涨,但同期间GDP年成长约仅5%左右。 日本股市和房市风起云涌,曾创造过一波高峰,1989年12月29日,东京股市创下38,915.87点(收盘)之最高纪录(当日最高为38,957.44 点);惟2003年4月28日一度骤降为7,607.88点,其对整体经济之巨大冲击,不言可喻。 1989年,日本住宅用地最高价─东京千代田区,价格为1,200万日币/平方公尺(约每坪981.8万元新台币);至于商业用地最高价─东京银座,于1991年曾创下6,000万日币/平方公尺(约每坪4,582万元新台币)的世界纪录。 然而1991至2005年,日本六大城市住宅用地价格平均下跌65%,商用土地价格更暴跌87%,最后使得日本出现「失落二十年」之惨况。 从日本房地产泡沫经验之启示,再来看台湾和中国的发展。台湾从1966年在高雄成立加工出口区后,经济快速起飞,至1996年的30年间,平均经济成长率超过9%,成为出口大国。1990年2月10日,台湾股价指数高达12,495.34点,也跟着出现一场金钱游戏,惟当年10月1日亦大幅重挫至2,560.47点,可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铁齿不得」。 1979政府年制定「十年经济建设计划」,全力发展科技产业,并于1980年设立新竹科学园区,产业发展渐偏向电子资讯业,传统制造业大量出走,产业外移,诸多因素令台湾经济不断往下滑落,至今还为GDP能不能保2而煞费苦心。至于中国在1978年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创立经济特区,大量吸纳台湾释出的传产制造业资金、人才与技术,同时外资大量涌进,进而成为「世界工厂」。30年间,每年约10%的成长率,使中国逐渐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近些年来,也开始步入成长缓慢道路,加上股房两市大起大落,不免让人担心日本「失落二十年」的惨痛经验,是否会在中国重演。
【详细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理财周刊》第786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财产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