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风云(九)东沙岛驻军的故事之一
▲东沙岛官兵的共同决心是「与阵地共存亡」。(图/摘自海军陆战队刊物)
文/特约撰述 林健华
不管是海军、还是陆战队官兵,只要听到「两四洞(240)」,那代表的就是要执行「东沙岛」运补或换防任务,因为这个目前中华民国主权所及次远的海上孤岛,从海军左营军港出发,航向是240、航程240浬及需要航行24小时;而始自清朝东沙岛驻军,历经日商占岛、二战日军进据、陆战队戍守到海巡署驻防,「同岛一命」、「与阵地共存亡」是守军唯一信念。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进犯东沙岛,当时守岛观象台长李景杭和官兵30多人战斗后被俘,李景杭自愧守土无力,数度自裁,因日军看管严格无法如愿,被俘官兵被运至高雄、花莲等地看管及服劳役,受尽酷刑,后被运送至广东省惠平县释放,经海军派人接回上海,抗战胜利后,海军为纪念抗日英勇牺牲的东沙岛官兵,在岛上竖立「东沙阵亡官兵纪念碑」。
▲旗在我在,捍卫东沙岛国家主权及领土,是陆战队官兵引以为傲的荣誉。(图/摘自海军陆战队刊物)
1946年9月12日,海军中程舰运送海军观象台及陆军整编64师159旅一个步兵排,首先进驻东沙岛;1961年10月后由陆战队警卫1、2营轮流一个警卫营(欠)接手防务,其中一个连戍守南沙太平岛,第一任指挥官伍光勋上校任期3年多;1973年才改由陆战步兵营负责防卫任务。
东沙守备区指挥部主要由陆战队派任上校指挥官,海军派任中校副指挥官,编成人员包括政战主任及政战、人事、情报、作战、后勤、补给、行政等幕僚军官组成,另有海军气象台、雷达站、通讯队(电台)、军邮局、空军地勤分队、军情局东沙工作站及东光医院;武器除步兵营建制武器外,主要地区装备包括90砲、75山砲、81迫击砲、40防空高砲及M24战车;最具军事战略价值的是东沙机场跑道。
其中特殊的是情报局东沙工作站,组长编阶与指挥官一样是「上校」,他们多穿着便服,早期出海搜集情报,后期是负责侦搜、监听大陆南方及南海地区的无线电讯,加以破译、分析提供国防部运用及分享美军情报单位;这组人平常少与驻军官兵往来,言行低调,营舍警卫森严,神秘兮兮常引发官兵好奇,连后勤补给也有另外管道,成为东沙驻军化外单位。
▲东沙岛运补卸载,全靠官兵双手万能,倍极辛苦。(图/摘自海军陆战队刊物)
东沙岛的行政后勤,是由陆战队司令部及海军第一军区、后勤司令部的油料、弹药、经理、补给库负责支援,早期每半年运补一次,随海军船舰数量陆续增加,运补时程缩短为每季一次,后再增为每两个月一次;因东沙岛航道水浅,1980年代以前都依赖海军美字号、合字号通用小艇实施运补,美字号是中型战车登陆舰,在海军算是三级舰,舰长编阶少校,东沙岛运补通常由美珍、美平、美颂、美乐四艘舰负责,每次可以载运各项物资210吨。
先前空军C-119运输机是担负长官视察或伤(病)患紧急后送医疗任务,曾经有空军士兵腹痛就医,初步检查未诊断出是盲肠炎,病情加剧后申请紧急后送;也有因火砲射击时,砲弹破片超出弹着区,伤及域外士兵,专机后送;另有士兵烧伤,因东光医院无法治疗大面积烧伤,只能专机紧急后送,因此,岛上官兵对老母鸡C-119的莅岛,多抱持敬谢不敏心态;该型机除役后,现行C-130力士型运输机每月空运一次,并开通民航高雄至东沙岛每周一航次。
▲东沙岛地籍测量纪念碑也是国家主权的宣示(图/记者林健华摄)
守岛官兵以1年为期,上岛官兵役期必须还有1年2个月以上,可以打报告续留东沙岛,从早期的团进团出一起换防,随交通运输便利及部队个人轮调制度实施,驻岛官兵替补称为「瓜代」,是指新任人员未报到就位,原任者不能提前离开东沙岛,其实,这也是国军本、外岛人员轮调、换防的长期惯例,也就是官兵的职务派遣,因外岛有战情考量,必须以外(离)岛优先。
陆战队戍守东沙岛逾半世纪后,1999年11月,国防部长唐飞宣布东沙岛撤军,防务从海军陆战队移编海岸巡防司令部,并成立海巡部南巡部东沙指挥部,2000年2月移编为海巡署岸巡总局南沙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