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奖励三级跳 种下图利疑云
图为京华广场工地现况。(郭吉铨摄)
回顾京华城容积奖励案,最大争议莫过于京华城从1998年兴建至2020年拆除仅22年,根本不符合都市更新,却能取得都更容积奖励,成为柯文哲落马的最大命门。
京华城案源自1991年以捐地3成做附带条件,把原第三种工业区用地(容积率392%)变更为第三种商业区(容积率560%),但根据内政部公告都市计划主要计划,保障京华城楼地板面积为12万284平方公尺,换算容积率为678.91%。京华城2022年改建京华广场商办时打算沿用,但北市府主张「保障楼地板面积」仅能使用1次,在兴建京华城时已使用过,改建商办不能重复使用,威京集团因此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
但判决尚未出炉,威京集团2020年3月就向柯文哲陈情,争取增加20%容奖,2天后柯就指示都发局办理,都发局因此在都审法令外创设韧性城市贡献、智慧城市贡献及宜居城市贡献等奖励项目。
同年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决威京集团败诉,都委会委外委员黄台生、宋镇迈等人都质疑对价性、公益性、适法性不足,一面倒反对给20%容奖,但柯市府仍给予年限不符都更规定的京华广场改建案20%额外容奖,使最后容积率高达840%。
包括游淑慧、许淑华等多位蓝绿台北市议员都认为,关键除在不符合都更前提下取得都更容奖,另提出纠正市府认定容积率由392%改为560%的监委刘德勋,卸任后到威京集团旗下基金会任董事,及柯文哲在京华城行政诉讼尚未判决前,即接受威京陈情指示办理,恐怕当时就已形成共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