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将俞大维镇守台湾-赴美协助顾维均(三)

1951年5月21日晨,俞大维抵达台北,当晚见过陈诚,第二天一早谒见蒋总统和他进早餐──显然台北的最高当局急于要见他,听取他的汇报。其后的两个多月,俞大维拜访了一些军政界的前辈,以及会见了兵工署交通部的旧同仁。7月31日他离台北飞美国

俞大维这次飞美国,身分目的和上一次不同,上一次他是「前交通部长」,以在野之身去美国治病;但这次的身分则是美援使用委员会副主席及「中国大使馆特别助理」。他此行有两个任务,一是争取美援和加速美援的赴运,二是协助顾维钧处理毛邦事件

加速美援赴运台湾

当时,美援的武器和弹药来得很缓慢,顾维钧也向美方负责官员如蔡斯等投诉,他也察觉到这种拖延举动,尤其是航空汽油,目的是「为了防止台北把汽油随意另作他用。」

在美援问题以外,毛邦初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毛邦初时任驻美空军代表,负责空军军援事项,因涉军购弊案而滞美不归。在3月初,蒋总统已下令彻查事件,并电召毛邦初及其下属向惟萱二人回台,但是他们没有回来。俞大维此次往美国就是为了处理美援问题和毛邦初事件。

俞大维到了美国,在西岸小憩后,于8月23日抵达华盛顿。在此之前,外交部长和行政院长陈诚早已分别通知顾维钧,俞大维来美的目的。此事有一段小插曲,顾维钧说行政院下达的命令和外交部的译文并不符合,背后更有俞大维个人为了顾全大体而表现出的谦逊:行政院命令的措词为由俞大维在美国掌握经济和军事援助事宜,而外交部把它译作由俞大维协助中国驻美大使处理这些事项。

叶公超解释说,原先外文部和俞大维一同拟定的推荐书是俞大维「协助大使处理」经济和军事援助问题以及军需品采购事宜,可是陈诚院长把措词改成「对此负责」,后来委员长又改为「主管此事」。最初俞大维原想晋见委员长,请他删去这句话,后因朋友们的劝告才作罢。但他仍坚持措词不应该译作「主管」,此外,他愿意称他先生,不愿意称他将军。

顾氏说俞大维「深明形势、非常谨慎」,理由是:「俞本人充分理解,虽然受命在华盛顿主管这些重要事项,但如不通过大使馆和通过大使,他就不能正式工作。例如,要提出什么正式公报,都必须通过大使签名。在外交组织系统中,除大使的顾问和助理外,没有另外的独立代表。像俞大维担任的这种工作,实际上与海军武官或商务专员的工作无大区别,任何具有约束力的行动都必须由大使办理。」

顾氏所说的当然正确,但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俞大维的自我谦抑,主要原因乃是顾及顾氏的感受,不想令他感到不快。由此我们看到俞大维的亲和力:他一心只想把事情做好,同时也懂得尊重别人,使共事的人和他合作愉快。这次俞大维去美国,一直到1953年4月中他离美返回台北述职为止,一共逗留了将近1年又8个月。

俞大维在到达华盛顿那一天,便对顾维钧表示他是受命来协助他解决毛邦初的问题,顾对俞前来相助相当欢迎,他说俞的地位和声望都高,又「与蒋委员长关系也颇密切」,「因此在军需品采购事务和解决毛邦初问题两方面,都将给予他巨大帮助的。」

顾氏说俞深得委员长信赖无疑是真确的(这就是向来俞大维鞠躬尽瘁的原因),但说他与蒋委员长关系密切这一点则需要稍作说明。俞大维是陈仪在德国发掘罗致回来的人才,在他进入国民政府工作前蒋委员长无由认识他,俞氏亦不认识蒋经国以及孔、宋家族的成员,若说他和委员长关系密切,毋宁说是俞大维在担任兵工署和交通部长时杰出的表现、清廉的操守、高深的学养以及个人的高风亮节,而得到蒋氏的绝对信任

然而,杰出的人物很多时候跟他们的出身背景是有密切关系的。我相信俞大维的血液除了山阴俞家国士基因外,必定也有着曾国藩践履笃实的理学家精神: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优秀士人,他们要在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上有所作为时,遇到的横逆和挫折之多且大,不是我们局外人所能想像得到,若不是有「打掉牙齿和血吞」的圣贤修养,如何办到?俞大维学贯中西,又有传统士人的精神底蕴,可以说是一个现代版的国士,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武全才

争援工作进行困难

然而,毛邦初案处理起来相当棘手。俞大维颇积极,想用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8月30日和毛邦初见面,要他交出手上的公款,但不得要领,俞大维托俞国华将情况告诉了顾维钧。

俞大维来美的另一任务,据顾维钧说是帮助他在美国军、经援和采购等各种事务方面。在8月28日,俞大维向顾氏说他已见过在大陆时就熟识的利文斯顿‧麦钱特(Livingston Merchant)。他当时任职国务院,他告诉俞,国会将会削减杜鲁门(Harry Truman)的援外要求──这意味着俞大维争取更多美援的工作是困难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