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平息洪案民愤 台湾也该抢救雷恩大兵
值此全台人心为仲丘抱不平之气氛下,也许马英九总统能以三军统帅之尊行非常之权,引用信陵君规则,免除洪家小弟下部队,让他改服替代役。图为电影《抢救雷恩大兵》。(派拉蒙提供)
美国拍制的众多二次大战影片中,《抢救雷恩大兵》一片非常特别,感人至深。因为它并非描述战场胜利、战争英雄等事迹,而是因为雷恩家三兄弟入伍,两位兄长先后为国捐躯,军方发现小弟仍然在战场上,为保住雷恩家一线血脉,乃下令保护雷恩脱离战场归国。
此一抢救行动至少出动了一个班兵的兵力,由一位资深优秀军官率领,在欧洲战场上,一处一处觅行踪,找寻雷恩,终于找到,再护送离开。中间为躲德军袭击,领队军官最后殉职。影片结尾已是数十年后,白发苍苍的雷恩率领全家老少到军人公墓向当年救他而牺牲的军官墓碑前献花致敬,久久伏地不起,看到此处,我亦不禁热泪盈眶。
抢救雷恩一片展现美国政府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美国国际形象有加分作用。但我们冷静思考,美国的抢救行动付出的人力(包括别人生命)物力及财力,代价不算小,若能事先预防,不让雷恩家三兄弟同时上战场,至少令小弟留在后方坐办公室,处理文书行政等业务,就不至有抢救行动,减少多少浪费!
相比之下,我国历史上曾有「抢救雷恩」的同性质行动,但却是预防性措施,在作战效果上高于美国。
这就是战国晚期「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信陵君魏无忌,是魏王同父异母弟,他有个姊姊,嫁给赵国平原君赵胜为妻。当时位处西鄙的秦国已非常强大,常向东侵城略地,韩赵魏三国首当其冲。魏安厘王二十年(民国前二一六八年)秦昭王已令大将白起大破赵国长平军,又进兵围赵首都邯郸,赵王及平原君求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率军十万往救。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邺城观望。平原君使者相望于道,央信陵君解邯郸之围,信陵君不断请求魏王发兵,而魏王畏秦拒绝之。
信陵君无法,准备自己率领门下食客三千人组一支志愿军救赵,但他平常所礼遇的隐士侯生,笑此举乃以肉投虎,必不可行。建议信陵君取得晋鄙之兵符往夺晋鄙军权,以正规魏军出战秦兵才有胜算。当时制度,军队调动必靠兵符,兵符一半存君主处,一半存军队指挥官处,两者相合,军令才能有效。魏王之兵符在他卧室内,只有宠幸之如姬可任意出入,正好三年前如姬父亲为人所杀,魏王无法找到凶手,信陵君令门客杀取该仇人之头,如姬感激信陵君不已,一直想报答。现在侯生要信陵君请如姬去偷盗兵符,果然如姬将兵符取得交与无忌。
信陵君将行,侯生又令一屠狗者朱亥随行,朱亥为大力士,亦素受信陵君敬重,侯生主张万一合符时晋鄙仍怀疑而不听从取代命令,则朱亥就当场击杀之。
果然信陵君至晋鄙军中,虽然合符无误,但晋鄙仍表示疑惑,不想听取代之令,朱亥举起四十斤重之铁椎椎杀了晋鄙。信陵君取得军权,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以上原见《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七十岁的侯生在魏国首都大梁城,估计信陵君到达军中之日,向北自刎而死,以魂送公子。
以上信陵君所公布之第一道命令,可以简称之为「信陵君规则」,也就是「抢救雷恩」同性质的华夏版本,此规则不仅比美国早了两千年,还是预防性的,普遍性的,并非只针对某一定的子弟。更重要的是「信陵君规则」能激励士气,提升战斗力,此所以魏军十万人缩减为八万人后,反而能击败强秦,因为魏军士兵们对该规则个个心怀感激,消除家庭后顾之忧,杀敌之心更高昂。雷恩行动甚至会引起若干人之不满或嫉妒,而信陵君规则只有正面效果,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今天台湾发生洪仲丘在军中冤死案件,仲丘也是亲兄弟三人,他本人过继给了伯父,他大哥为职业军人,位居中尉,他小弟即将入伍服义务兵役,如此洪家有两兄弟同时在军中。值此全台人心为仲丘抱不平之气氛下,我希望马英九总统能以三军统帅之尊行非常之权,引用信陵君规则,免除洪家小弟下部队,让他改服替代役,如此以顺人情而息民愤,则社会幸甚,国家幸甚!(作者为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