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微波「残留放射物」? 免惊!做错这2事才是真危险
现代人生活忙碌,各大超商的微波食物成了上班族的最爱,但近日网路传言,食物微波后会产生毒素,且有放射物质残留,让许多民众好担心。对此,食药署澄清,微波是电磁波的一种,频率约为2.45 GHz,属于非游离辐射能,能量较弱,并不会残留于食物中,或对人体产生危害。
食药署表示,食物中含有许多极性分子,当微波接触到食物时,食物中的水会因为电场方向不断改变而以每秒约25亿次的高频率震动,使得分子和分子间不断来回碰撞而彼此摩擦,因此产生热能,使食物内外同时受到加热,因而缩短烹调时间。
由于微波的能量非常低,释放的能量仅足够使极性分子产生旋转、震动,无法改变其组成,所以微波只会使部分的水分因为热能而蒸散,而不会造成食物本质的改变,便不会有毒素产生,也不会有放射性物质残留的问题。
不过,在使用微波炉时,还是有些撇步需特别注意,像是食物过度密封,会导致压力不均而产生爆炸或喷溅,可再加热时留小气孔,避免产生危害。此外,带壳鸡蛋的水气容易聚集在蛋壳内,易受热膨胀爆裂,因此不宜以微波炉加热。
▲超商架上满满的微波食品。(图/ETtoday资料照)
微波容器选错材质,也容易引发致命危机。食药署提醒,金属容器会反射微波,易产生电弧效应造成火花,可能会损坏炉内的微波产生器;塑胶和纸容器中蜡膜的耐热温度有限,应避免不耐热的材质溶出化学物质,影响健康。
▲食物微波「残留放射物」?免惊!做错这2事才是真危险。(图/记者李佳蓉摄)
最后,食药署建议,使用微波炉加热食品时,要注意食品与容器中不可以有金属的存在,就算是锡箔纸也不行。且若使用塑胶容器或保鲜膜时,应注意其耐热温度须超过130℃,避免塑胶中有害物质溶出。在使用微波炉时,应保持50公分以上的安全距离,即可使电磁波残余量趋近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