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宝岛无尽藏 公民总动员 为「生物多样性」发声
(图/ 台湾光华提供)
都会区中再狭仄的巷弄,路旁、露台仍坚持种上几盆花花草草。虽然难免麻烦,人们对于饲养宠物却乐此不疲,甚至视之为家人,在宠物生病时,还愿意花上大笔钱治病。每到周末假期,野外就充满了健行、登山、赏鸟、垂钓、浮潜的人。即使在Covid-19疫情严峻期间,无法轻易外出,人们总期盼室内能有一点生气,反倒引起了另一波花艺、观赏植物的风潮……
为什么人们对于自然,总有一股冥冥之中难以解释的喜爱?美国生态学家、「生物多样性之父」爱德华‧威尔森(Edward O. Wilson)告诉我们,这叫「Biophilia」(亲生命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质,追根究柢并不奇怪,因为我们都是生命圈中的一份子。
在溽暑拜访南投集集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简称特生中心),艳阳下,植物实验室旁的花圃,粉紫色的紫苞舌兰迎风绽放,这种原生于兰屿的美丽植物,却在《台湾维管束植物红皮书》中榜上有名,甚至在2012年因天秤台风来袭,东清溪旁的主要栖地瞬间崩塌,族群数量急转直下,一度仅存两株。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权裕向我讲解起复育紫苞舌兰的艰辛过程。他与黄朝卿、张丽慧等三人共同组成研究团队,在台风造访的翌年,就从栖地采集幸存植株的果荚回到特生中心的实验室,经组织培养方法,历经两年,培育出300株幼苗。一行人再揹着幼苗,犹如愚公移山,爬上五个小时的山,带回原栖地回种,「一开始我们甚至担心地想,是不是得回去帮植物浇水?」李权裕回忆着过程中的提心吊胆,然生命力旺盛的紫苞舌兰,回到本就合适的环境,不仅存活了下来,回种后的第三年数量瞬间爆发到千株以上,这结果让李权裕深感欣慰,称说可以重新评估,「让紫苞舌兰从红皮书上下架。」
「生态」,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背景
可想而知,每一受胁或濒危物种的保育工作,都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与金钱,保育工作除了出自于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良知道德,这些生物的存在,与人类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值得如此戮力投入?
特生中心主任秘书郑锡奇,以自身研究的蝙蝠为例,向我解释了生物圈的复杂与奥秘。蝙蝠自古被华人视为福气的象征,在西方则与吸血鬼的传说相连,近年却因全世界的大流行病被污名为病毒的带原者。但无关人类的观感与好恶,每个生物在自然界都被赋予了功能与任务,甚至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蝙蝠其实是一种友善的生物。多数蝙蝠以食虫为生,其中也包括了人类深感困扰的害虫,「如果你喜欢吃榴梿,那你要感谢蝙蝠。」郑锡奇幽默地举例,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森林,深深仰赖吃水果的「果蝠」的粪便,才能四处拓殖。
前林业试验所副所长、生物学家赵荣台则为我将视野拉到更高的层次。他谈到,2019年英国财政部首开前例,委托剑桥大学教授、经济学家Partha Dasgupta,进行一项针对「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的研究,去(2021)年,这份厚达600页的报告《The Economics of Biodiversity: The Dasgupta Review》热腾腾出炉,内容指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忽略了同时付出的「自然资本」,让全球生态正遭受「毁灭性损害」,需要即刻修正。
事态如此严重?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统计,包括农林渔牧矿、观光游憩等不同产业,全世界约有12亿个工作机会与生物多样性直接相关。更别提人类生存的必须:稳定的气候、干净的空气与纯净的水源,通通由生态系所支持,倘若生态系崩毁,人类处境自是覆巢之下无完卵。
言及此,赵荣台取出纸笔,信手画下两个简单的示意图。第一个,是由象征着「生态」(Ecology)、「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三个圆的共同交集,「过去我们的观念往往是这样,」另一个图则呈现金字塔型,最底层的是「生态」,中层的是「社会」,最上层的才是「经济」,「现在人的观念,该改成这样。」由此可见,「生态虽然不一定对人类有直接的经济价值,但却是所有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赵荣台以此作结。
特生中心的研究员约60位,负责本土生物的调研与生态教育工作。前排左起:张丽慧、郑锡奇;后排左起:黄朝卿、李权裕。(林旻萱摄)
满载生命的生物多样性之岛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种哲学说词,也是科学上的事实,「生物多样性」告诉我们,从基因、物种,至栖地,生命繁复且多变。
让我们把眼光放到台湾,台湾是海岛型国家,36,00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并不算大,但却因坐落欧亚板块的东缘,汇合「全北极区系植物」与「古热带区系植物」;又因地处热带与亚热带之交,还有北回归线通过,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且更令人咋舌的,因板块运动的作用,这座小岛同时容纳了4,000公尺的垂直落差,耸立着「东北亚第一高峰」之称的玉山。如此剧烈多变的地理环境,提供了各物种生存的舞台。
同时幸运地,在冰河时期未受侵袭的台湾岛屿,因着居东亚岛弧的中枢,成为各物种南来北往、东西移动避难的挪亚方舟,当冰河期结束,这些物种转往移动台湾高山定居,并且因为长期的隔离与演化机制形成台湾特有种,好比被称作「孑遗种」的台湾山椒鱼、台湾樱花钩吻鲑。
上述各原因的加乘,台湾成为一座生物多样性高的岛屿。据美国生态学家、前密苏里植物园园长Peter Raven的推估,台湾岛上约有20~25万种生物,其中包括了许多尚未发现、命名的物种。以面积比例而言,台湾陆域虽然只占全球0.02%,物种数量却有3.8%,是全球平均值的150倍;海洋生物更是惊人,占了全球的10%,高于平均值361倍。也因岛屿的型态,台湾的特有种比例相当高,据林务局的统计中,台湾哺乳类的特有种占整体比例约71%,鸟类17%,爬虫类22%,两栖类31%,淡水鱼19%,植物则有25%。
出没在花莲市区的台湾狐蝠,虽然不起眼,以果实维生的牠们,却是维持与拓殖森林生态系的基石物种。(郑锡奇摄)
保育、永续利用、互惠共享
人类仰赖自然资源生存,如此丰富的自然,更是台湾人得天独厚的资产。特生中心投入复育的紫苞舌兰,也被台南改良场视为具经济潜力的品种,借由杂交选育,陆续培育出台南1~4号等四个苞舌兰新种,推广作为园艺观赏植物。
兰屿还有另一珍贵的台湾原生种迷你猪「兰屿猪」,这一冰河时期从东南亚迁徙来的古老物种,因为基因强健,适合用于生医实验,商业应用的潜力之高,就连外国科学家也相当瞩目,但因长年与商业品种猪杂交,造成基因流失。为了找回原本纯正的品种,畜产试验所花上40年投入复育,直到2021年才宣告成功。
人类为谋求经济发展,栖地的破坏、渔业的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原因,都是全球生物快速灭绝的原因。为挽救这样的现象,除了迫在眉睫的保育行动,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制定出明确的战略方向以确保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存续。
赵荣台特别从「创新」的角度解释人类在自然界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从古老的农业育种到最前端的生技医药,其实都是人类取之于自然,并且不断创新的结果。他提出台南市副市长、前畜产试验所所长戴谦为例,因具畜产专业背景,在畜试所任内曾与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INRA)合作鸭子的遗传育种技术,高达七至八成的人工受精率,让喜食鸭肝的法国人惊艳不已,特地来台取经,因此还得到法国农业部颁获「骑士勋章」的荣誉。
「借由创新技术,不但对生物多样性有利,甚至还能造福人类,达到永续发展的目标。」他表示。如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内容,除了强调「保育」,「永续利用」以及「惠益分享」同等并重,据此原则,人与自然可以重新建立起一段双赢且永续共存的新关系。
台湾仅存的野生猫科动物「石虎」,因保育议题引起关注。(特生中心提供)
开放资料,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工程
台湾并非《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但至今14次的缔约方大会(COP),「台湾从来没有缺席。」曾经代表台湾与会的林务局保育组栖地经营科科长石芝菁相当自豪地说。出于对于本土物种的责任,台湾政府亦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署翌年宣布成立「全球变迁政策指导小组」(今「国家永续发展委员会」前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社会的民主开放,人民民主素养的深植与公民意识的活跃,为推动生物多样性带来强劲的动能。
以开放资料为例。因生态研究、保育工作,乃至相关政策订定与推动,首重科学资料与数据。目前国际上有「全球生物多样性资讯机构」(GBIF),致力于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料的开放与跨国际间的串联。在GBIF成立之初,台湾便以副会员身分签署加入,并成立「台湾生物多样性资讯机构」(TaiBIF),作为亚洲地区的重要节点。
也在去年,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营建署、海保署、林务局、林试所、特生中心等六个单位更进一步签署成立「台湾生物多样性资讯联盟」(TBIA),推动以「创用CC」或其他公众开放授权方式,将公部门内的资料开放。
TBIA成立的契机,源于公部门中负责资料管理业务人员的起心动念。以林试所为例,因为成立时间颇早,拥有从日治时代大正时期就累积下来的庞大资料,光是腊叶标本就高达54万笔,除了与时俱进帮资料数位化并建档,「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为这些资料增加附加价值。所以『活化资料』是我们初始希望开放资料的起点。」林业试验所聘用助理研究员、TBIA执行秘书陈建文说。
开放资料于官方、民间都是利多。TBIA联盟秘书处成员,来自于生科领域的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田野调查研究劳心又费时,即便尽研究人员的洪荒之力,至多也仅能累积数十年的资料,但生物研究往往需要横跨数十甚至上百年的尺度,才能看出趋势变化,「倘若能够整合别人的资料,就能弥补这些时间、空间向度上的空隙。」TaiBIF内容经理刘璟仪说。
TBIA的成立,展现台湾政府推动开放资料的决心,同时有助于大众了解公部门资料累积的成果,更让重大的公共决策亦有客观数据可依循。而这些资料倘若能遵循特定的标准规范进一步开放到TaiBIF,不仅可与GBIF接轨,更有助于提升资料能见度。
好比如林务局近年推动建置「国土生态绿网」,便参考了TaiBIF与GBIF上的资料,借此圈选出台湾生物多样性高的区域;民众赏鸟,同样也可以从开放资料去搜寻热点。2021年由美国NASA主办的「NASA黑客松」竞赛,台湾团队「Ani’s Cuff」夺下「最佳科学应用奖」,用的就是台湾昆虫的开放资料。
维系生物多样性,众志能成城
截至今年7月,TaiBIF上的开放资料超过1,300万笔,台湾开放资料在亚洲地区坐二望一,只仅次于印度。这其中高达八成的数据都来自于一般民众的调查。好比在台湾民间相当活跃的环保NGO环境资讯协会,已长达12年与珊瑚礁研究学者合作,带领大批的潜水志工到台湾重要海域进行「珊瑚礁体检」,这些累积下来的庞大资料亦进入TaiBIF的资料库。
也好比特生中心,除了保育工作以外,近年也积极推动「公民科学」的普及,藉训练与教育,委托在地居民协助生态资料的搜集与调查。郑锡奇便提到他所研究的濒危物种「台湾狐蝠」,因物种主要出没于花莲市区,为了克服从花莲到南投集集的空间距离,于是委请当地NGO如荒野保护协会花莲分会、花莲县野鸟学会,由在地志工进行密切的生物监测,「保育工作不能只靠研究人员。」郑锡奇说。
爱德华‧威尔森便说,人类藉生物多样性「用来学习和珍爱」,作为生命圈中的关键一员,除了享受无偿资源,也该转念负起责任,「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恢复,仰赖人类观念上的革新,与实质付出的地球公民行动。
TBIA秘书处成员,来自公部门的他们,以公民参与的精神推动公部门的开放资料。(林旻萱摄)
本文作者:苏俐颖
《台湾光华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