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產地】乘著稻浪航向吟釀之海

大隐并不非得于市,马何增与中福酒厂,隐身三星大隐的乡间小路中。

【文字 萧函青/摄影 赖力瑜】

「你看这支酒,那时候农友要上架真的很不顺利,啊还有这支啦,讨论好久,后来好不容易做出来了,结果他们没搞清楚法规,吞了一张罚单⋯⋯」中福酒厂创办人马何增细数架上的小农品牌,眼神充满爱怜,他记得每支酒背后,是哪个农夫的血泪。

晴朗微凉的秋日,静谧的三星大隐田间,低调的铁皮厂房内有一个古朴典雅的空间。这里是中福酒厂,老板马何增正滔滔不绝向我们介绍酒品,一名女子突然推门、打断了访问,忐忑地询问:「有没有……拜拜用的酒?」。

马何增赶紧上前招呼,他推荐架上几款米酒,客人陷入选择障碍, 苦恼地说:「其实是济公指示一定要来你们这里买啦,我都不知道三星有酒厂。」马何增听了,瞬间笑开怀,拿起兰阳米酒:「就是这款啦!他们都说济公最喜欢喝我们这支酒!」还不忘向我们澄清:「这是神明说的,不是我安排的喔。」

在地人都知道的大容量米酒桶。

没多久门又被推开,这次是一位阿嬷骑着小绵羊前来,她指定五公升装的巨无霸米酒桶,马何增贴心地帮忙搬到脚踏板,再挥挥手目送阿嬷豪迈骑远的身影。

我们与中福的相遇就在灯光美、气氛佳,但也随时有乡亲闯进来买米酒的奇妙氛围中展开了,结合乡村杂货店和品酒会的有趣反差,正是中福在兰阳平原陈酿二十年的魅力。

街坊骑着机车过来买酒已是日常。

航海士上岸酿出一片兰阳风景

五十八岁的马何增目光如炬, 声若洪钟,他是道地罗东囝仔,念宜兰农工(现国立宜兰大学),看到舰队帅气英姿,就报考官校。他不好意思地说:「一时被迷住啦!」海军把他训练成高能的战斗航海士,带领小艇队伍执行抢滩任务,也曾潜水到海底爆破,登上钓鱼台调查海域,但纵有一身武功,退伍后也必须转行。二十年前宜兰爆发惊悚的假酒中毒案,政府趁势介入辅导民间酿酒,马何增和几个朋友判断这有市场,于是大胆投入,成立宜兰第一家民间酒厂。不过隔行如隔山,他要如何上手?

马何增苦笑:「讲直接点, 本来不会,也被罚到会。」从税务到卫生法规,繁文缛节让他吃尽苦头,缴罚单就像天价学费。但马何增尽力改善,还把食品专业的胞弟马定璋也抓来帮忙,慢慢地,中福纯酿造的坚持打出名号。

除了热销的经典米酒,也有厂商会委托他们酿造药膳、水果和各种谷物酒。近十年来,宜兰各地兴起移居者务农的风潮,有人开始带着米来找他,开启中福另一条独特的小农酿酒路线。

中福酒厂壮阔的蜂巢式陈列架,放置各种地酒素材。

「中福帮我们制酒,不以利益为考量。」员山大湖的小农田菁告诉我们,她的「月见学习农园」 友善稻米数次委托中福制成米酒,「老板对我们很好,代工价格也可以负担。」在深沟村以「有田有米」闯荡江湖的农妇吴佳玲也说: 「马老板有够给力的,要几度的酒都可以客制,他还会教我们怎么申请酒牌,超佛心!」

在马何增广结善缘的策略下,如今中福已成为宜兰最接地气的酒厂,累积的地方酒摆满墙面宛如百花绽放,从不老部落的小米酒、南澳客家村的古米酒,到礁溪金枣白兰地,细看酒墙数百支产品,根本是一座迷你宜兰风土物产博物馆。

中福十年来累积帮农友代工的米酒多到快摆不下,酒墙浓缩了整片兰 阳平原的小农江湖。

二十年酿一酒青农带古米来圆梦

但要问到这二十年,中福最骄傲的代表作?马何增没有片刻犹豫,拿出冰箱里的清酒「吉野吟酿」,缓缓地说:「这是永旭和我的梦想。」

原来当年创业初衷,就是想用日本酵母结合古品种酒米「吉野」 做清酒,但契作屡次失败,设备技术都不够,他只好忍痛搁置。直到青农任永旭横空出世,三年前带着复育成功的吉野米出现,终于补上最后一块拼图。说人人到,一个高瘦清秀的年轻人走进酒厂,马何增眼睛亮了起来:「永旭来了!」

任永旭身着卡其外套,戴着细框眼镜,动作俐落但轻柔地拣选清酒装箱。他任何时刻表情都很冷静,谈起耕种和酿造的专业术语时速度飞快,高冷气质不像农夫,比较像天才科学家。他自嘲表示:「大家都说看不出来我有种田,其实我种十年了。」

即使外表不像,但他从花莲光复搬到宜兰,成功复耕古酒米并与中福合作酿酒的励志故事,早已被媒体广泛报导。聚场文化在二○二三年底出版以台湾地方酿造故事为主题的《微醺岛之味》,其中就有一篇是以任永旭为原型来创作。

《微醺岛之味》〈酒是作品〉,以清新画风生动描写吉野一号的背景故事。 (内页提供 聚场文化)

马何增(右)、任永旭与他们自豪的白鹭清酒。

※更多精彩内容请详见《乡间小路杂志》。

※了解更多,欢迎前往《乡间小路粉专》。

※本文由乡间小路杂志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