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 山水米违规18次竟不罚

文/郑闵声邓宁

前言:掀起台湾有机稻米风潮泉顺食品山水米」,被查获使用廉价越南米充当台湾米。不肖业者行径固然令人摇头,但是身为监管单位政府部门到底管了什么?为何让台湾食品安全管理出现大漏洞

到底什么食物是真的?

标榜天然无添加的胖达人面包却使用人工香精;而掀起台湾有机稻米风潮的泉顺食品「山水米」,被查获使用廉价越南米充当台湾米。不肖业者行径固然令人摇头,但是身为监管单位的政府部门到底管了什么?为何让台湾食品安全管理出现大漏洞。

根据检方估计,已经超过四千吨的「假台湾米」被消费者吃进肚里。一九七九年创业的泉顺食品,原本只是一家小型碾米厂,九七年成立「山水米实业」进军量贩通路商后,事业才急速扩张,目前已是全国前三大粮商

山水米十年前率先引进对环境冲击较小的「鸭间稻」(利用杂食性鸭子吃掉田里的害虫和杂草,排出的粪便做肥料),广受各界注目,也打响了「有机好米」名号;近年则透过建立产销履历、接受有机认证,塑造优质企业形象,麦当劳、摩斯汉堡、统一超商、吉野家等连锁食品业者,都曾选用山水米产品。

打着「以最好的品质,开创米食新文化」经营理念的山水米,近年曾多次遭消保团体质疑贩售劣等米,但皆未引起广大回响;这次被踢爆以越南米混充台湾米,多年商誉毁于一旦。董事长李东朝一句「我不是最多的」,更让粮商同业人人自危。有业者感叹,国人食米量正逐年下降,泉顺这次爆出丑闻,势必让日益萎缩的米粮市场雪上加霜。

只查少数品种 混合米不查

检调大动作搜索之后,农粮署署长李苍郎也出面痛批,泉顺两年内共有十八次被抽验不合格纪录,却始终未被开罚,行径嚣张;然而农粮署也承认,市售包装米的例行监测,一般仅检验标示及品质,不会鉴定白米来源。也就是说,农粮署对不肖业者可能以外国米混充台湾米牟利的行为,完全不设防。

农粮署每季固定抽查两百五十件市售包装米,检查项目包含标示、品质、品种三大项。标示部分,是检查米粮包装上,是否依《粮食管理法》规定,以中文明确标示品质规格、产地、重量、碾制日期、保存期限等资讯,若标示不清或漏标即为不合格。

品质检验则是拆封鉴定米粒白粉质粒碎粒异形粒、夹杂物等成分,是否符合包装上的标示等级;若包装宣称「一等米」,鉴定结果却是二等,即视为品质不符。品种部分,只针对包装上载明「台?九号」、「花莲二十一号」等米种的商品做检验,若包装仅标示「台湾米」或「混合米」,就不须检查品种。

根据农粮署资料,自二○一一年以来,共有三十五家厂商因「品种」不合规定,被勒令限期改善,但其中并没有以外国米混充台湾米的案例

对于抽验项目不包含白米来源,李苍郎的解释是,来自越南、泰国的白米,外观与台湾米差距很大,若业者有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绝对逃不过检验人员法眼;若包装标示为混合米,但外国米比率明显过高,检验人员也会主动采样送往品种资料库比对成分。

李苍郎再次强调,过去从未发现以外国米混充台湾米的案例,实在是泉顺食品的行径太夸张。

粉饰太平 业界早知有混充

然而,有业者质疑,农粮署称过去没有外国米混充案例,根本是粉饰太平,有意推卸责任。台湾区稻作协会前理事长翁良材表示,台湾自○二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每年都须开放定额外国白米进口;依WTO协议内容,进口白米一律只能进入食品市场,「全台湾十万多吨的进口米,有六成都被泉顺吃下来,这些进口米都到哪里去了,农政单位说得清楚吗?」

翁良材直言,不肖业者以劣质外国米混充台湾米销售,赚取数倍价差的问题,业界时有所闻,政府单位从未严格取缔;不禁让人怀疑,农粮署是否因为与粮商有不当利益挂钩,稽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台湾消费者保护协会○九年抽验市售白米,就曾发现山水米外包装标示台湾生产,内容物却包含糯米与比率相当高的泰国米,可见外国米混充台湾米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相较之下,农粮署宣称的「过去未有类似案例」,也就更难令人信服了。

不愿具名的官员指出,质疑农粮署与粮商间有不当利益挂钩并不公平,但官方常须仰赖粮商协助,双方保持良好互动却是不争的事实。例如这次泉顺混充米事件查证属实后,农委会内部曾有人认为「情节重大」,建议直接祭出停业或撤照处分,但最后未获采纳;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就是,泉顺谷仓替农粮署代储了大批公粮,一旦遭撤照,农粮署难以立即另觅储存地…【全文请见今周刊872期 】(尊重智慧财产权,如需转载请注明资料来源:今周刊872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