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追求淨零 道法自然
各种能源发展应与「水、土、林、河、海、圳」等自然系统之健全与必要修复紧密链结。 摄影/郭琼莹
郭琼莹
出席世界景观建筑师联盟六十周年大会归来,全球逾五十个国家,近千位专业景观生态规画设计者与年轻学子共同参与,此次以「Code Red, For Earth」(面临地球红色警戒,拯救地球)为主题之跨域跨界交流—包括联合国相关之人类栖息、世界自然保育、全球都市生态保全、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保存、气候变迁因应…等多元多光谱的NPO与NGO与业界、专业界之互动。
大家均惊觉,自杜拜到曼谷、自威尼斯到纽约、自西藏到肯亚、自冰岛到纽西兰,全球的高温热浪、火灾、强降雨、洪泛、超低温、寒害,早已逼近你我身边。
人口成长、都会化、紧密生活空间之压力业迫使各别城市必须寻找自我的「在地解方」。 摄影/郭琼莹
今日大家已无需再强调净零之重要性与必要性,而系必须更深入地共同讨论有何解方?而此解方早已非用「金钱」可解决,也非用易地植林的碳交易可解决。关键在人类对于所依存的地球面临的未来威胁,是否有深刻与切身之警觉?身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是否只要有钱有权,就能作帐面上之政治经济交易?事实上,这些作为却仍无法保证「人类」之可持续生存与生物系统的保全。
上世纪五十年代,早已有诸多专家学者,包括曾获华盛顿白宫奖与日本天皇奖、倡议生态规画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Ian McHarg,认为人类本身有责任力行「道法自然」的明智发展,而非仅抑制发展。在那个对自然大觉醒的时代,如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以及诸多因预知地球所将面临之负荷、灾难与大变迁,均群起积极参与以拯救地球、修复地球为主轴之公民觉醒运动。
迄今,全球又面临另一波极端生存威胁之巨浪—迈向联合国追求之「净零」已非单一标竿,人类是否有能力、有智慧得以更趋向「负碳」?且同时得以维持或逐渐修复地球,使其成为适合人类生活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全,且依然具有传统生态、生活、生产、适意美质之大熔炉?
绿碳」「蓝碳」「黄碳」与否均是迈向净零之途径,惟核心认知是不得偏废且应有科学基础评估之。 摄影/郭琼莹
为了极力推广非只是报表上的「净零」与「碳交易」,中华民国景观学会、台北市政府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共襄盛举,倡议Ian McHarg教授五十年前之巨著《道法自然》精神,结合全球相关专业者,首次在美国以外地方、莅临台湾作第一次海外展「道法自然进行式」。
这些全球以自然为本之精彩案例,包括我们台湾台北对水与绿环境修复之努力,见证了二千多年前老庄的「道法自然」哲学,依然与最前卫的智慧科技、国土城乡规画跨时空合而为一。自然解方之净零路径,终将回归对水、土、林、河、海、圳等自然系统的自我修复机制。
此次跨国展览也见证了台湾与世界必须同步,以及对海洋国家全民应有之责任认知期许。(作者为中华民国景观学会荣誉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