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Family/学校教育,父母如何参与?

文/王惠英

教养,是父母的事;教育,是学校的事?这个旧观念落伍了。随着108课纲的导入,关于教育,父母可以参与的面向深度,比以往更深且更广。

关于孩子的教育,为人父母经常有说不完的担忧,但所拥有的力量也比想像中来得多。父母应该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如何为孩子选学校、如何在过程中协助学校及老师、参与教育政策、陪伴孩子学习,并学习把孩子的教育权拿回手上,是新时代父母的新课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如何让孩子得到他们需要且应得的教育,以拥有快乐、丰硕、有意义人生

教育,不是把孩子丢给学校。父母在当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可以参与的议题很多,本期主题将从父母的三种角色、可以参与的七种议题切入分析。

教养,是父母的事;教育,是学校的事?这个传统旧观念已经落伍了。

关于教育,父母可以参与的面向和深度,不只是在孩子学校门口当交通导护志工。随着108课纲的导入,新型态学校教育更需要父母有角色。

拿回教育权,当孩子的领航者

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所拥有的力量比想像中来得多,因为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孩子的个性兴趣和才能。如何为他们选学校:公立的?私立的?实验型的?还是干脆自学?如何在过程中协助学校及老师、参与教育政策、陪伴孩子学习,新时代父母正在学习把孩子的教育权拿回手上。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严长寿曾在《教育应该不一样》书中疾呼:「醒醒吧!家长,你可能就是扼杀子女天赋的头号杀手。」这一切归咎于台湾教育经常用标准化或制式化的方式来培训孩子、期待孩子,不允许每个人有自我不同的想像空间和发展路径。

「很多忙碌的家长把教育『外包』给学校,将教养的责任让渡给老师,但其实父母才是真正陪伴孩子一路成长的『领航者』(navigator),」严长寿说。

关于孩子的教育,为人父母经常有说不完的担忧,但所拥有的力量也远超乎想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如何让孩子得到他们需要且应得的教育,以拥有快乐、丰硕、有意义的人生。

新时代家长五大关键课题

《让天赋自由》(The Element)是有「世界教育部长」之称的肯.罗宾森(Ken Robinson)的代表作之一,全球热销超过百万册。他在这本书中分享很多个人如何开展创意人生的故事,包括今年7月刚辞世的英国著名编舞吉莉安林恩(Gillian Lynne),如何从一个上课动来动去、成绩一塌糊涂的「问题儿童」,发现自己拥有跳舞的天分,创造了《猫》与《歌剧魅影》等成功的音乐剧

「坐不住」的孩子,最后成为编舞大师,这不该是百年一遇的故事。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了解周遭的世界、发现自己的才能,并能够做自己擅长的事。

肯.罗宾森认为,父母对教育可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并在新书《让孩子飞:别让僵化体制扼杀孩子的未来》(You, Your Child, and School: Navigate Your Way to the Best Education)提出很多实用的建议。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最好的条件和机会,必须掌握下列五大关键课题:

课题1.全世界都在快速改变中

家庭、孩子、工作,整个世界都在快速改变,教育方式也必须从根本改变,才能帮助孩子面对21世纪生活与工作的挑战。

肯.罗宾森指出,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家长」这个名词的内涵指的不只是双亲,也可以是单亲、祖父母、同性伴侣、志工或伴护者。现在的年轻人普遍较早熟,但愈来愈不健康,经常坐着不动,同时承受较大的压力。数位科技也颠覆了工作市场,很难去预测今天的孩子在5年、10年或15年后会做什么样的工作。

因此,父母不能以过去的经验来看孩子的教育。例如,大学学历可能有助于求职,但不再是就业保证,真正要关照的是孩子拥有的才能、兴趣、个性与最适合个人的机会,以及培养创造力、应变力、协作力、高EQ、团队精神等新时代技能。

课题2.做一个「够好」的父母

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以金字塔图像呈现人类不同的需求层次,从最底部的生理需求、安全感、爱与归属感、自尊与受人尊重,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正好说明为人父母的角色和教育的角色是一致的。

不必做完美的父母,只要做到「足够好」或「称职」就行了;但怎么做,则和自身的个性及经验有关。临床心理师李依亲谈到,根据规范要求与关怀回应的高低向度,父母的教养风格主要可分为四种:专制型、权威民主型、放任型和忽视型,父母可以依孩子不同阶段的需求,采取适合的教养方式。

亲子共学团体教师陈逸蓁则主张,权威民主型的父母是陪伴型的教练,也是高功能的啦啦队,教养出来的孩子比较快乐、懂得自我负责、喜欢合作,是值得父母努力学习的教养方式。

课题3.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手足也有很大的差异。家中有2个以上孩子的爸妈,应该都能深刻感受到这点。「孩子的才能就像地底下的天然资源,有待进一步的发掘及发展,」肯.罗宾森指出,父母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兴趣和个性,并安排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

「了解孩子,而不是期望孩子,」台大社会工作学系暨研究所教授冯燕分享,她曾经期望儿子成为艺术家,后来慢慢体会如何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跟着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发现「阅读自己的孩子是乐趣无穷且充满惊喜的」。

台大应用力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国教行动联盟召集人王立升也建议,家长最好从小帮孩子找到兴趣和性向,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观察、记录孩子喜爱的事物,可能是玩积木、画画、讲话、观察大自然或容易与人打成一片……,然后考量孩子的个性特质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安排最适合的学习环境。

课题4.在学习如何学习的路上

养儿育女是一辈子的功课,总有学不完的新事物。「孩子的行为表现,就像是一面最好的镜子,随时提醒父母反思、修正,」陈逸蓁表示,只要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就能够有所改变,「我们不是在教孩子学习,而是一直走在『学习如何学习』的路上。」

友缘基金会临床中心督导杨淑芬曾带过一个小四男生,是老师眼中的乖小孩,也是「危险的好孩子」。别人在做不能做的事情(如冲撞老师、欺负幼小)时,他会在旁边搧风点火,引发更紧张的人际冲突。「因为在高期待、严格的环境下成长,他心里需要被关照的缺口很大,亲子关系仍是最重要的解方。」杨淑芬说。

此外,面对多元化的教育选择,父母也要重新认识不同的教育体系,并询问自己最根本的问题:希望孩子知道什么、了解什么、能做什么,再看看孩子需要学习什么及如何学习。

课题5.共好,教育就会变得不一样

教育不是一种消费,家长无法完全外包给学校、安亲班或老师,而是要建立亲、师、生合作的共好关系,才能走出有希望的未来。

谈到亲师沟通的诀窍,南大附小教师温美玉强调「心态」很重要,不要想去指导或教导什么,而是要「同理」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她以前每星期都会写信给家长,分享想法或旅行见闻;现在则成立班级社群,主要是提供给孩子的平台,家长不用刻意按赞。「让孩子更好」是凝聚老师和家长的目标与动力。

新北市三峡区北大国小家长会的创会会长陈臣伟也分享,在共好的前提下,家长透过多听演讲、看书及实际参与学校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甫于2016年创校的北大国小,去年开始导入「自我领导力教育」的特色课程,即是由亲师生三方合作促成的,将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惟等七个好习惯,共同内化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集结更多力量,促成系统改变

除了在既有的体制内寻求改变,也可以集结更多家长的力量,促成系统的改变。

成员大部分由台湾亲子共学团妈妈组成的「欧巴桑联盟」,过去曾争取台铁亲子车厢、拒绝公园游具罐头化、要求市府正视空污问题等。她们在奔走过程中发现,很多想法一再被打折扣,决定跳出来参加年底的县市议员选举,希望能真正伸张小市民的心声,让孩子得到更理想的教育、拥有更友善的成长空间。

教育,不是把孩子丢给学校。父母在当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参与的议题很多,本期主题将从父母的三种角色、可以参与的七种议题,切入分析。

延伸阅读:

1.家长篇〉5分钟检核教养态度:父母有6种,你是哪一种?

2.那封空白的悔过书,帮11岁的孩子说出了什么?

3.给孩子足够的爱和教导,让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物欲不满足而走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