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105現場報導】林宇軒/詩人不寫詩的時候

诗人李长青(左)、许赫。记者黄义书/摄影

2024年4月,「星期五的月光曲」文学沙龙由李长青和许赫对谈。主持人廖志峰表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除了可以听到他们对彼此诗作的看法,还可以一窥两位诗人不写诗的时候都在做些什么。

李长青说,写诗的人通常比较害羞内向,如果想要多认识诗人就是读他的诗,让诗来介绍诗人。不同于李长青的自谦,许赫自嘲「写得好的诗人」比较不会自我介绍,而他这种「写不好的诗人」反而需要很会自我介绍,才能让大家认识自己。

2012年,许赫决心创业而离开上班族的生活,填写艺文公会申请单的职业栏上就写着「诗人」两字,这让他开玩笑地说自己是劳保局认证的诗人。说起「告别好诗」这个运动,许赫其实是受到了一位读者的启发:当被问到「好诗是什么」时,他并没有选择「没有标准」这样的回应,而是灵光一闪地说「我们千万不要用好诗的标准去破坏了诗的革命精神」。以杯子举例,许赫认为重点在于喝饮料的感觉而不是杯子,如果我们只有庙堂之上的杯子,这样喝水的成本就会很高,也因此他在2012年之后,开始大量创作「纸杯等级」的诗。廖志峰补充,许赫并不是开始写坏诗,而是开始写没有既定框架的诗;这样把写诗当作社会运动来做的方式,让不写诗、不读诗的人也可以亲近诗。

曾为许赫的诗集写推荐序的李长青说,自己很喜欢读许赫的诗,一方面是因为很有趣,另一方面是读起来有各种「糜糜卯卯的代志」,也因此他将许赫的诗定义为「故事诗」。曾帮李长青出版过诗集的许赫则说,读李长青的诗很容易读到字里行间活生生的情感,但可能是因为李长青的自我标准很高,所以几乎「没有定稿的那一天」,这样不停修改的书写态度很让人钦佩。

谈起各自和诗的相遇时间,李长青是在高中。每天在升学主义之下埋头苦读考试书籍,相对好看的国文课本成为了他逃避苦闷生活的窗口,开始着迷于这种「用少少的文字就讲出澎湃的情感」的文类。许赫同样也是在高中时期接触到诗创作,不过并不是在国文课本,而是在下课时间同学相互传递的「小纸条」──有次收到的纸条上头抄写了一首诗,让他为了「生产纸条」而开始接触大量的诗,自己也动笔写了一些。

对于彼此什么时候第一次见面并没有太多印象,开玩笑地说「对同性的诗人不太有兴趣」,只隐约记得在2004年左右「玩诗合作社」比较活跃的期间,两人时常在台北遇到。许赫补充,虽然台湾的诗人数量非常多,但大都会读过对方的作品然后才认识作者,这和台湾有很多的诗刊有关。

诗人不写诗的时候都在干嘛?许赫笑说自己似乎是一个没有年纪意识的人,深刻地思考后才发现自己现在的年纪早已超过年轻时眼中的前辈老师,但可能是因为还在学校读书、做着琐碎的事情,所以还不自认为是「大人」。李长青说,自己以前常常打篮球,但因为太过激烈,后来就变成打羽球和桌球。廖志峰回应,独处对写作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尤其人生阶段一直在过,有了一些年纪之后,很多事情的想像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在两人的读诗与分享之中,听众仿佛也亲身经历了一场场的故事,共同度过了这个温馨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