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103現場報導】侯延卿/陷入濃霧的文學夜夢

作家杨莉敏(左)、林薇晨。记者林俊良/摄影

2024年2月23日「星期五的月光曲」文学沙龙,由年轻散文家杨莉敏、林薇晨对谈、朗读,主持人是白樵。

三人首先从职场与生活的磨损感,谈最有利于写作的生活状态。

林薇晨今年三十一岁,大约十年前,她在瓦城打工;研究所毕业后,在《国语日报》上班,虽然报社与餐厅工作性质完全不同,但日复一日像机器人一般工作,逐渐没有思想,并且渐渐习惯……这种生活的疲倦与徒劳却是一样的。她思索,也许真正重要的不是工作,而是有没有办法让生活里一直出现新的刺激和体验。工作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也不是完全不重要。林薇晨从国中开始就有源源不绝想要创作的欲望,不写作会焦躁。喜欢写作这件事,好像受到诅咒一般,仿佛带个拖油瓶的孩子,跟这个孩子相处很快乐,但孩子需要陪伴,她需要更大量阅读、需要更多不同的经验、需要亲友谅解、需要工作但工时不能太长,如此方能把时间留给写作。

杨莉敏为了生活报考公职,上班时很忙,下班后很累,周末还要轮值,一个月写不了多少东西,作品《世界是野兽的》和《浓雾特报》都是在截稿压力下完成。她认为写作很辛苦,从未发生过灵感一来就文思泉涌的状况,写作也没有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为什么还要继续写作?她说,因为感恩。当她遇到生命困境时,阅读好作品受到触动,有一种得到救赎的心情,于是也想要做点什么来回馈,产生「取之于文学,用之于文学」的概念,希望自己能以更平易的文字,让读者感悟到文学的美好。

白樵喜欢与创作保持一点距离,写作前先将心情调整到预备状态,然后采取喷射式写作,一喷数千字。不喜欢把写作变成例行公事,他觉得慢慢练功会磨损热情。

杨莉敏回忆就读研究所时期,有来自于研讨、阅读、电影和音乐的养分,是写作最顺遂的时期,但未必是作品获得最好评价的时期。林薇晨也发现,有时候自己喜欢的作品和获得好评的作品并不一样,例如第一本书《青柠色时代》,她认为关于日常生活的篇章写得比较好,但出版社偏爱餐厅打工的部分;第二本书《金鱼夜梦》写饲养金鱼之事,其中〈金鱼葬礼〉描写她心爱的金鱼过世,合十致哀,冲入马桶,却也有人觉得如此对待心爱宠物不合理。

林薇晨认为散文不是完全真实或写实的,无论小说或散文,所有的作品都是无中生有,最终都是个人版本的真实。呈现事实是新闻写作的职责;散文写作要提供的则是「真实的感觉」,而非「真实的事件」。散文以细节与场景酝酿氛围,提供读者「沉浸式体验」。

很多人预期散文要比其他文类贴近真实,但杨莉敏指出,散文也是一种创作,必然有操作性。有时候阅读小说会直觉某个段落或某个事件必定是作者亲身经历,所以小说家的真诚与文学技巧也可能让读者产生「真实的感觉」,虚实难以界定。散文和小说的分野,端看作者是否想要拉开自己与作品的距离,作者若不想让读者认为内容全都是真实事件,就把作品归类为小说。

白樵则偏重美学派别,他的《风葛雪罗》倾向于安妮˙艾诺(Annie Ernaux)的风格,以个人为主题的生命书写,用叙事性的手法描写自己真实的经验、感受、记忆中的现场与情景。文类并不重要,小说和散文二者对他而言,皆只是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