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106現場報導】侯延卿/把愛寫進飲食中

作家韩良忆(右)、马世芳。(图/本报记者林俊良摄影)

2024年5月31日的「星期五的月光曲」,是一场没有朗读的朗读会,韩良忆与马世芳聊开了,主持人叶美瑶适时添油加醋,并且现场开放观众点菜求食谱。这次的文学沙龙,有抒情的文学分享,也有实用的烹饪教学,俨然一场同乐会。

马世芳形容食物与歌曲一样,听到青春期听过的歌,瞬间回到青春期;吃到老滋味的食物,马上回到当年吃到这个食物的状态,仿佛回到那个年代。

下厨做菜,就是为了做出心里想念的味道。如果时间有余裕,做菜又是为了乐趣,就可以尝试把想念的味道做出来。

叶美瑶是新经典文化出版公司创办人兼总编辑,为马世芳出版《也好吃》,出书之后,有一些始料未及的效应。马世芳举例,有读者试图在家复制一道从前没吃过、没看过的菜,结果买错材料,歪打误撞演变成一道新发明的菜,反正也好吃,就成了读者自己的传家菜。

韩良忆回想高中时代,台北东门、温州街和永康街一带,原本的国际学舍附近,当时还没有大安森林公园,深夜读书时传来梆子声,表示卖馄饨的来了。老板推着车子,穿街走巷,除非下大雨,不然都会来叫卖。二十多岁时的她,把这段记忆写成〈渐去渐远的梆子声〉,是她在不同人生阶段具有特别意义的作品,收录于《半生滋味》这本精选集。

马世芳的父亲也写作,所以他从小对编辑写稿不陌生。小时候家里常有文人出没,对他父亲都很尊敬;父亲写稿的时候,半夜一盏孤灯,看起来也很浪漫,因此马世芳觉得这个工作不错。父亲得知他志在写作时,面色凝重找他去谈话:「写作是不祥的职业啊!」长大之后回想当年,父亲可能是试图告诉他,创作这条路,如果没有抛弃一切的觉悟,就没有办法走到最深处那个没人走到过的地方,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代价非常大,不要有非分的妄想。

从小对文艺有憧憬的马世芳,长大后写文章,知道写作像凿井工程,碰到石头、树根还是要硬着头皮继续,搞不好最后什么都没有,但一定要先花工夫才会知道。然而当他写出《也好吃》这样的书,校稿时自己看了也很开心。因为写吃、写家庭的记忆,都是为自己而写,有时候做菜做完就忘了,因为不是天天做,所以难免会忘,写下来才方便下次查阅。譬如虽然已经做过几百颗铁锅面包,他还是记不住面粉和水的比例。马世芳认为,饮食与人的关系密切,是维生所需,与睡眠同样重要,所以「吃」作为日常的一部分,变成每个人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件事,也有很多记忆通过食物连结起来,感情特别直接。与「吃」连结的记忆,包括爸爸的酸梅汤、妈妈的凉拌白萝卜丝、父亲与爷爷透过一盘东北茄饼重修旧好、外公外婆为伴的家庭记忆……食物不只是食物,更重要的是食物背后的人情。

韩良忆曾翻译费雪(M.F.K. Fisher)的《如何煮狼》一书,此书既是散文,也是食谱。二战时期,美国有灯火管制、食物配给,所以费雪教大家在物资不够时如何利用罐头和一些简单的东西煮菜,降服食欲这匹狼。书中提到,人生有三项基本要素:食物、爱、安全感。这也是韩良忆、马世芳写「吃」很开心的原因,因为他们把爱和安全感都写在饮食之中了。

散场时,叶美瑶准备的酒酿饼在门口等候着,一人一饼,让来宾们带着文学与食物的好滋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