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问诊-胃食道逆流症与巴瑞特氏食道(上)

编者按年关将近,随着尾牙、年假、喝春酒的聚会高峰期来临,民众难免因暴饮暴食增加肠胃负荷导致不舒服下,本版也将一月定为「胃肠肝胆月」,希望透过医师群们这种主题式讲解,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什么是「胃食道逆流症」?

食物经口食入之后,第一个消化道即是食道,它是一条长约22至26公分、有黏膜肌肉层包围组成的中空管状器官,上下两端有括约肌的构造,这是由肌肉与神经特殊分化所构成的。上括约肌能防止过多的空气进入消化道,而下括约肌能避免胃内容物逆流至食道。

一般正常人偶尔也会有胃内的食物逆流到食道的情形发生,但并不会引起不舒服的症状疾病;一旦这种逆流的现象严重到引起临床症状,或者产生了食道黏膜组织结构的破坏或改变的话,就可称为胃食道逆流症了。

胃食道逆流症在西方国家非常盛行,约占人口的20%至40%左右,而在亚洲国家则相对盛行率较低,但许多研究均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其胃食道逆流症的比例是逐渐在增加。

在台湾,最早的研究是台大德宏教授于1978年以胃镜检查病人发现约有9%的患者食道黏膜有损伤的证据,到了2004年台大李宜家医师于参加健康检查的一般民众发现约有14.2%的人有胃食道逆流症,而义大医院于2007年大规模内视镜筛检亦发现在有上腹不适症状的病人中约有30%的民众得到此症,而在一般健检民众中则约15%的人已经有内视镜上的黏膜损伤。

胃食道逆流症是如何产生的?

胃液(含胃酸或食物)逆流返回至食道的原因,与一个位于食道和胃交接处的肌肉环有关,称之为「下食道括约肌」;它位于胃的入口-贲门之上方,它的功能只有单向,即能开放允许食物及口水进入胃部,当我们不是在进食或吞咽状态时,下食道括约肌以紧密的状态维持着,使得胃内容物不致逆流。但当下食道括约肌不能适当地发挥其功能时,胃液会回流至食道;这些含酸的胃液将使得食道壁受损,而发生心灼热感及酸逆流等令人难受的症状。

胃食道逆流疾病的成因主要有二:首先是胃处于食物容易逆流的情况(例如在饱食大餐之后或者身体躺下时),也可能由于身体腹压太大,例如肥胖或者怀孕压迫胃部,使得胃内容物易靠近胃食道交界处,进而逆流至食道。其次则是下食道括约肌功能不全:例如解剖学上的缺陷造成横膈膜上的食道裂孔疝气(Hiatal hernia);或者因抽烟、食物(如咖啡)或药物(如抗乙醯胆素类、钙离子阻断剂等)引起下食道括约肌的放松。偶发的胃食道逆流情形可借由正常的唾液分泌与食道蠕动加以中和及排除,但持续反复的逆流则造成食道黏膜的发炎甚至溃疡,引起胃食道逆流症。

胃食道逆流症会有哪些临床症状?

一般而言,得到此胃食道逆流症的患者,其所发生的症状虽不尽相同,但都有经验过部份或全部以下所列的症状,典型的胃食道逆流是以火烧心来表现,指的是由剑突到喉咙之间的灼热感。症状会因饱食而更加恶化,在吃了制酸剂后可稍加缓解。非典型胸痛也是常见的表现,但是在冠心症的高危险群中,需先排除心脏疾患的可能性。此外,逆流症状也相当常见,病人会感觉口中有酸味苦味的现象。逆流性食道炎常常会合并食道外表现,如咽喉部及呼吸系统等。咽喉部的表现包括喉咙痛牙龈疼痛、声音沙哑、慢性咳嗽、及喉头异物感等。在呼吸系统中,胃食道逆流症也可导致气喘吸入性肺炎等状况。因此在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喉头异物感、胸痛、及气喘等症状,需将逆流性疾病列入鉴别诊断当中。(义大医院一般医学科主任/胃肠肝胆科主治医师张吉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