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守护身不由己的失智病患—《失智症事件簿 法庭交锋录》

▲《失智症事件簿 法庭交锋录》,作者郑嘉欣律师感慨做了多年检察官,却对设局坑害失智母亲的诈欺集团无从追捕,决心投身失智症协会,帮助因失智症而受害的病人家属。(图/大块文化

记者王淑君/台北报导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平均每3秒钟就新增一位失智症患者,失智症的影响已经是全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艰困挑战。罹患失智症长者,经常苦于记忆障碍无法完整陈述受冤枉、被设局陷害的困难,往往造成后续追诉犯罪民事求偿的窘迫困境;或失智症病人碍于病情发展,做下身不由己的犯罪行为,面临刑责法律追诉时,家属该如何脱困求救?

《失智症事件簿 法庭交锋录》作者郑嘉欣律师,曾任检察官,当失智母亲被误诊为退化,错失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而在黄昏市场碰上诈骗集团,私房财务几乎被洗劫一空。感慨做了多年的检察官,协助破案无数,却对设局坑害母亲的诈欺集团无从追捕,因为失智母亲已无法陈述受害的来龙去脉,她根本说不清楚诈骗的过程,究竟是一个人?或是一群人犯案?到底是男性?还是参杂了女性?是什么样的话术?诈骗标的?这些,于一般人或许不难,对失智症患者而言,却是如此不易。因此,郑律师决心投身失智症协会,以法扶律师的身分,帮助因失智症而受害的病人及家属。

医学跟法律在失智症方面,一直没有能互相对话,当失智症病患表现出某些行为问题时,有时不是他的本意,但这些行为会造成社会问题或他人困扰,或当病人的认知功能退化、无法独立自主时,被他人所趁虚而入,产生诸多憾事,这时就需要法的介入。就以书中所提到「机车谁的」这个案例老伯伯因为是中度失智症患者,已经「失能」、无法辨识自己在做什么,所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把身上钥匙插入路边误以为是自己的机车,检察官还因此把老伯伯起诉,认为他「偷」机车,幸好受理案件法官愿意听律师的辩护,也愿意去调查老伯伯的病历,最后发现老伯伯真的因为失智症而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意义,因此判决无罪。

书中每个案例都呈现了法庭的交锋辩论,最后都有「法条便利贴」专栏,提供给读者若须借法律寻求援助的可依据法律条文参考。若家有失智症的老人家,病情只会越来越坏,家属必需面对的问题,比一般疾病的病人更多,书中的案例与法条,是有需要的读者们不可不知的基本自保